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 劉元春
中國經濟企穩回暖的表現
2016年3季度,各項宏觀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企穩的態勢進一步鞏固。
實際GDP增速企穩,名義GDP增速觸底反彈。
2016年3季度,實際GDP增速為6.7%,連續3個季度增速持平,結束了近年來持續下滑的趨勢。名義GDP增速達到7.8%,連續4個季度回升,完成了觸底反彈。同時,名義GDP增速連續3個季度顯著超過實際GDP增速,意味著以GDP平減指數衡量的總體價格水平全面轉正,通貨緊縮壓力大為減輕,經濟增長的獲得感增強。
從總需求來看,消費和投資增速雙雙企穩,內需較為強勁。
2016年1-9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4%,增速比上半年回升0.1個百分點;9月份消費同比名義增長10.7%,比8月份回升0.1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1-9月份消費實際增長9.8%,比上半年增速回升0.1個百分點。
同時,自8月份起,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趨勢得到扭轉。2016年1-9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2%,比1-8月回升0.1個百分點,9月當月投資增長9.0%,短期內經濟下行的壓力大為減輕。
從外需來看,貿易出現改善,進口和出口跌幅雙雙收窄。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導致全球貿易增速顯著回落,加上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及相關的全球價值鏈收縮,對我國進出口增長也造成了下行壓力。經過一年多的調整,自今年2季度以來,中國進出口增速的跌幅顯著縮小,尤其是3季度,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口和出口全面實現了正增長。同時,由于出口增速依然高于進口增速,中國繼續保持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今年前3季度,中國貨物貿易出口10.1萬億元,進口7.5萬億元,實現貿易順差2.6萬億元,同比擴大0.6%,對經濟增長仍有可觀的正向貢獻。同時,應該積極看待近期中國進口的快速增長,尤其是三季度進口增速超過出口,背后反映了中國利用貿易條件改善和大宗商品價格低位運行有利時機,大幅增加對鐵礦石、原油、煤、銅等商品進口,這對中國長期發展和短期內全球經濟復蘇都有積極影響。
從供給面來看,各產業平穩增長,經濟回暖特征明顯。
首先,各產業平穩增長。2016年1-9月份,第一產業增加值40666億元,同比增長3.5%,比上半年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209415億元,同比增長6.1%,與上半年持平;第三產業增加值279890億元,同比增長7.6%,比上半年增速提升0.1個百分點。從細分產業看,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建筑業增速小幅回落,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工業增速小幅回升。
其次,工業增長穩中有升。1-9月份,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保持在6.0%,制造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在6.9%,增速均與上半年基本持平。其中,3季度工業增長6.1%,比上半年增速回升0.1個百分點。在去產能的背景下,取得這一增速實屬不易。9月份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2.3%,原油產量同比下降9.8%;前3季度,采礦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4%。
最后,從全社會發電量和用電量指標來看,經濟回暖特征明顯。1-9月份,發電量同比增長3.4%,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增長4.5%,兩者增速相比上半年的1%和2.7%,以及2015年的-0.2%和0.5%,均有明顯觸底回升特征,尤其是3季度增速大幅回升,已經回到甚至超過2014年水平,實現了“U型”反彈。
從總價格水平看,價格指數回升,核心CPI中樞上移,PPI由負轉正。
從價格指數來看,9月份CPI為1.9%,比8月份回升0.6個百分點,同時也高于近兩年1.6%的平均水平;非食品CPI為1.6%,比8月份回升0.2個百分點,高于近兩年1.1%的平均水平;核心CPI為1.7%,比8月份回升0.1個百分點,同時高于近兩年1.5%的平均水平。分季度來看,相比1季度和2季度,3季度非食品CPI和核心CPI有明顯的中樞上移趨勢。
更為重要的是,PPI跌幅持續縮小,9月份實現了正增長0.1%。尤其是9月下旬,國家統計局對24個省市區流通領域9大類50種重要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監測顯示,與9月中旬相比,28種產品價格上漲,3種持平,特別是有色金屬、煤炭、非金屬建材等大類出現全面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CPI和PPI的相對變化,“CPI-PPI缺口”進一步縮小,9月份下降到1.8個百分點,為近年來的新低,這預示著工業企業的實際收益回升,將對企業下一步擴大投資經營活動產生積極效應。
中國經濟回暖不是政府“強刺激”的結果
3季度中國經濟回暖不是政府“強刺激”的結果。事實上,中國貨幣政策保持了較為穩健的水平,而財政政策的刺激力度還有明顯減小,市場內生力量增強。
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定位,而且相比全球的流動性寬松,中國貨幣政策實際上偏緊。
首先,2016年中國廣義貨幣增速放緩。2016年,中國基礎貨幣余額同比負增長,貨幣乘數上升到歷史最高點,9月份廣義貨幣(M2)的增速也僅達到11.5%,相比2015年13.3%的實際增速和2016年13%的年度增速目標,增速都明顯偏低。同時,9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的增速為12.5%,相比6月份的12.4%沒有明顯的上升,相比3月份的13.4%還有下降。
其次,2016年中國一直維持了較高的利率水平。2016年,在CPI較低和PPI依然為負的價格水平下,中國始終沒有采取降息進行貨幣政策刺激。1年期的貸款基礎利率始終保持在4.3%的較高水平。相比之下,為刺激疲弱的經濟增長,全球主要發達國家央行均采取了超低利率政策,越來越多的國家央行甚至采取了負利率政策。截至2016年9月30日,1-2年期的長期國債收益率為負值的國家就有德國、法國、日本、西班牙、意大利、荷蘭、瑞士、瑞典等國,而美國、英國、加拿大也基本接近于零利率。
財政政策刺激力度減弱,對房地產投資依賴下降,民間投資增長則實現觸底反彈。
首先,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2016年3季度,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完成額同比僅增14.6%,相比1季度19.2%和2季度20.8%的增速,有明顯的回落。事實上,3季度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是2012年以來的最低點,其絕對值也比2季度有所下降。
其次,房地產投資增速有所回落,對房地產投資的依賴繼續下降。2016年3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同比僅增長5.2%,相比1季度6.2%和2季度6.0%的增速,呈逐季小幅回落的趨勢。同時,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下降到17.5%,為近年來的低點。
最后,民間投資回暖,增速實現觸底反彈。2016年1-9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5%,比1-8月回升0.4個百分點。分季度來看,3季度民間投資增長1.9%,比2季度增速回升0.4個百分點。分月度來看,9月份民間投資增長4.5%,比8月份的2.3%和7月份的-1.2%,呈現觸底反彈的趨勢。
中國經濟回暖反映了經濟內生增長動力增強
中國經濟回暖反映了中國經濟內生增長動力的增強,是調結構和培育新動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帶來的積極效應。
企業效益出現持續改善,是宏觀經濟回暖的微觀基礎。
首先,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增速持續提高。2016年1-8月,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同比增長3.6%,高于上半年增速0.5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1.2%的增速有明顯的提高;企業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長8.4%,高于上半年增速2.2個百分點,相比去年同期負增長1.7%,有顯著的提高。
其次,工業企業虧損企業數量和虧損額顯著下降。1-8月份虧損企業數量增速下降至1.1%,相比2015年31.3%的增速有明顯回落;同時,虧損企業虧損額實現了負增長3.1%,即虧損額由增加轉為減少。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的企業家問卷調查也顯示,企業盈利指數從1季度47.2%的低點,連續兩季度回升至3季度的54.7%,為2015年以來的最高點。這些變化標志著微觀主體收益開始回升,為下一步投資企穩回升奠定了基礎。
就業穩定向好,新增就業完成年度目標,調查失業率下降。
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067萬人,已經提前完成1000萬人的年度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為近年來的首次。同時,得益于2季度和3季度招聘需求人數的持續增長,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從1季度1.71的低點,回升至3季度的2.22。上述三方面指標充分反映了就業市場的積極變化,說明中國經濟開始回暖。
景氣指數和信心指數回升。
9月份,中國官方制造業PMI為50.4%,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民間財新中國PMI達到50.1%,均高于50%的榮枯分界線。事實上,自今年1季度以來,官方制造業PMI指數持續運行在50%以上的景氣區間,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也持續在53%以上的景氣區間運行,并于近期出現小幅提升;同時,民間的財新中國PMI指數也快速上行至50%的榮枯線以上。這些變化說明制造業和非制造的景氣程度均有所改善,后期將保持穩中有升的基本態勢。
與此同時,微觀主體信心指數已經觸底反彈,反映經濟呈現向好的趨勢。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企業家問卷調查以及銀行家問卷調查,無論是居民未來收入信心指數、企業家信心指數還是銀行家宏觀經濟信心指數,都已經觸底反彈,尤其是市場反應更為靈敏的銀行家宏觀經濟信心指數和企業家信心指數率先實現企穩回升,說明微觀主體對宏觀經濟的信心有了明顯的改善。從上述各指數一些主要的細分指標看,居民未來就業預期指數和消費意愿比例、銀行貸款審批指數和盈利指數、以及企業家經營景氣指數和盈利指數等,均在今年1季度觸底后連續兩個季度回升,預示著中國經濟逐步回暖的信號。
各項改革舉措加速推進,有助于穩定市場主體信心、防范潛在金融風險、激發市場活力以及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近期政府密集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改善經濟運行情況。這些舉措包括:
(1)全國主要一二線城市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這些舉措有利于控制房價和防范資產泡沫風險。
(2)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提出了推進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具體舉措。這項改革舉措旨在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有利于擴大內需,也有助于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去庫存。
(3)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以及《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這項舉措有助于降低企業債務水平和杠桿率,同時也有望通過優化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和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擴大企業投資。國家發改委發言人表示,債轉股新政可以使企業資產負債率普遍下降10到20個百分點,大幅降低企業財務費用。
(4)中央深改組第27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這項方案有助于加強產權保護以及穩定民營企業家投資信心。總之,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和改革方案,有助于穩定市場主體信心和防范潛在金融風險,同時也有助于擴大消費和投資需求,鞏固經濟回暖趨勢。
?
?
相關鏈接:
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今公布 成績單或好于預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