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稻農正手工收割梗子上的水稻,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張麗 攝
連片的金黃色水稻一望無際,轟隆的收割機正一刻不停地吞吐水稻,稻農們忙著撿拾地下掉落的稻穗,田間一派繁忙景象。這是記者23日在新疆溫宿縣托乎拉鄉托萬克蘇布拉克村的稻田看到的場景。作為新疆最大的水稻主產區,面對天氣日漸寒冷的秋末,溫宿縣吹響了水稻全面收割的號角,12余萬畝水稻計劃于10月末結束。
古麗尼莎·吐爾迪是該縣托萬克蘇布拉克村的水稻種植戶,今年她們家的水稻產量不錯。“我種了30畝水稻,今年每畝地產量可以達到650公斤左右,30畝地大概可以賣5萬元,機器還直接把稻草打成包,每一個稻草賣6元錢的話,也會有不少收入。”古麗尼莎·吐爾迪告訴記者。
日前,溫宿縣吹響了搶收水稻的號角,12.2萬畝水稻計劃于10月底結束。張麗 攝
“原來人工收割將近一個月才能收完,現在用機器收割,一戶人家半天就能全部收完。”村民艾爾肯·買木提力說,往年家里的水稻豐收都是雇傭人工收割,光人工費用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再加上收割時間太長,經常錯過最佳的稻谷出售時機,改用機器收割,不僅大大的節省了勞動力,還提高了效率。
該縣托乎拉鄉農業技術推廣站技術員阿依古麗·牙生介紹說,這幾年托乎拉鄉通過技術的改良,水稻的產量也逐步增高增產,這兩天農戶也在全面收割水稻,預計水稻在10月底收割完。
溫宿縣庫爾班·肉孜看到每逢水稻收割時,收割機械緊缺,今年自己籌資買了收割機。他說“一畝地水稻收割費60元,一天不停的話,可以收割30畝地。”張麗 攝
溫宿縣種植水稻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從盛唐時起溫宿便開始種植水稻,到了清代,已有了專一種植水稻的“軍墾農場”,亦是清朝在南疆唯一的稻屯,有關稻屯的記載甚詳——“始建于清代乾隆27年(1762年),屯兵皆來自關內陜西甘肅名綠營提標”。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編修的《溫宿縣鄉土志》載:“米粒長色白,味甘而糯,精鑿于東南杭米之上”、“溫宿大米較各城所產米質量最佳”。(完)
?
?
相關鏈接:
廣東清遠500畝雜交水稻過半出現早枯死亡等(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