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路路平燈亮,綠樹成蔭環境美。張俊其攝
修補路燈 照亮夜行路
曾經的背街小巷并沒有享受到主干道的“待遇”:有的常年沒路燈,居民晚上都是“摸黑”走;有的只是裝了少量的路燈,有的雖然開始都裝了足量路燈,不過疏于管理,壞了不能得到及時維修……于是“亮燈”工程成了背街小巷升級改造的硬指標。
記者走進流芳路看到,這條800多米長的小街巷,不僅路面干凈整潔,兩邊每隔一段都有路燈。“這條路不僅更有‘顏值’了,對我們居民來說,修補齊全路燈,晚上走路再也不用心慌慌了,更有安全感了。”居民王光說。
在王光的印象中,以前路邊機動車和電動車都是隨意亂停放,30多家商戶,幾乎家家都把桌椅擺到店外,經過多次勸導整治,才有了規范化入店經營。
“以前晚上很少有人在路上走。”社區網格員李巍巍說,原先許多路燈晚上不亮,加上一些路段樹木茂密,能見度很低,居民都不敢出門,現在路邊所有路燈經過維修更換,照亮夜行的路人和車輛,更有人氣了。“做夢都沒有想到能變化這么大。”社區老黨員陳亞連是原巴倫村的村長,他見證了這條背街小巷的蝶變:從路上不時可見垃圾到難見果皮紙屑,從路上坑坑洼洼到全部瀝青硬化,從裸露的黃土到披上綠化的花花草草,從流動攤販占據路口到全部引導入店經營。
“街巷雖小,關系大民生啊,不僅路燈亮了,路也寬敞更好走了。”巴倫社區居委會主任吳杰勇介紹,從去年底動工,到今年初完工,不到2個月的時間,流芳路在背街小巷改造中實現了大變樣,居民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吃過晚飯后,也敢帶著孩子出門了。”流芳路開藥店的鐘靈說,走在平坦干凈的路面上,看著路旁新種下的綠草,不用擔心突然冒出的車輛,生活更有安全感了。
不僅是流芳路,在龍華區大同里社區的背街小巷同樣實現“亮化”全覆蓋。深處老城區、擁有6000多位居民的大同里社區,面積僅0.2平方公里左右。人群雖然密集,而限于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疏于修繕,社區里80條背街小巷十分陳舊,路面坑洼不平,路燈時好時壞,給居住在這里的百姓帶來了不少的困擾。
“我在這里住了24年,今年都80多歲,沒想到還能看到這條小巷的新模樣,現在走在路上也輕松多了,不會擔心被絆倒了。”住大同里87號-335號小巷旁的郭慧蘭老人說。自從這條小巷改造好以后,晚飯后,坐在明亮的小巷邊上的座椅上乘涼,偶爾在小巷里走動活動下身體,已成為社區老人的新習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