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實現“十二連增”,但是對一些農產品而言,豐產的背后,市場價格風險卻在加大,一旦農產品價格發生不利變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和我國農業穩產都將面臨挑戰,玉米就是其中之一。
在這一情況下,“期貨+保險”模式作為服務“三農”的重要舉措,對于扭轉農業困局發揮著巨大作用。
“期貨+保險”模式應運而生
“今年有2.3億噸玉米庫存,這么龐大的庫存,就像懸在頭頂上的一把利劍,隨時可能掉下來。”業內人士表示,今年在沒有臨儲兜底之后,玉米價格機制走向市場化,目前下行壓力十分巨大。
大商所玉米期貨盤面價格變動已經準確地反映了玉米的跌勢。據中國證券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玉米期價(以指數計算)累計下跌了19.5%,主力1701合約一度跌破1400元/噸,在今年大宗商品價格普遍走強的背景下,可謂十分弱勢。
“我昨天在市場轉了一天,發現多數農戶的玉米賣在5毛3一斤左右,還有賣到4毛6的。”上周五,吉林省盛滿良玉農業專業合作聯社于麗敏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說玉米價格再回到一斤1塊錢該有多好!”
據于麗敏介紹,種植成本方面,一公頃農田的地租在6000元,再加上種子、化肥等投入,一噸玉米的收成沒有1100元的成本是下不來的,這還得是在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的情況下才可以實現。“別說今年減產,我們可能只收到1.5萬斤,甚至1.3萬斤、1.4萬斤,就算是收了2萬斤,可只賣5毛多一斤,利潤非常有限,日子不好過。”
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的業內人眼中,“期貨+保險”模式正是一劑“對癥下藥”的良方。該模式目前受到了市場廣泛關注。
“‘期貨+保險’模式出現之前,農戶一直都是看天吃飯,賭市場價格,沒有別的工具來保護生產利潤。”永安期貨長春營業部總經理金東升表示,“保險+期貨”模式是真正的扶貧,是一個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類“三農”問題的方法。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所謂的“期貨+保險”服務“三農”模式已經存在試點布局,是當前農產品補貼政策向市場化過渡階段的有益探索。
該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保險公司基于期貨市場上相應的農產品期貨價格,開發農產品價格保險產品,農民或農業企業通過購買保險公司的農產品價格險產品,來確保和穩定收益;保險公司通過購買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提供的場外看跌期權產品來對沖賠付風險,以達到“再保險”的目的;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利用其專業操作優勢在期貨市場進行相應看跌期權復制,從而轉移和化解市場價格風險,并通過權利金收益獲取合理利潤。
專家指出,農民或者涉農企業、保險公司以及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子公司,三者合力將市場價格風險逐級轉移,并最終利用期貨市場進行期權復制,將場外風險轉移到場內對沖,從而形成有效的風控閉環,在規避市場風險的同時,對產業真正起到保駕護航的積極作用。最終各模式主體各取所需、共同收益、多方共贏。
在吉林玉米市場,就有一個“期貨+保險”試點。在保單約定方面,不同保險公司的方案略有差異,但基本上執行玉米目標價格為1500元/噸左右,如果約定時期內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合約各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值低于目標價格,農戶將獲得差額部分的現金賠償。保費方面國家農業部專項補貼70%,農民自繳30%,農民自繳部分大約為每噸55.75元。
也就是說,在今年這種情況下,農民掏55元的保費,每噸就能比不參與保險多增加大約500元的收益。
“現在,對參與保險的這部分農民來說,至少每噸1500元的收入有保障了。將來隨著農戶保險比例提高到80%,甚至90%,就更可以高枕無憂了。成本、價格、利潤算好了,投保之后,去掉成本費用發現結果挺好。”長春云天下農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愛文說。
模式推廣 幾多歡喜幾多愁
試點的成功只是開始,如何使“期貨+保險”模式具有推廣性,讓更多農民收益是下一步的關鍵。
王愛文是模式推廣中的一名工作人員。他向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這一過程非常艱難。
最初,王愛文以為這項工作會非常順利,因為這對農戶來說,畢竟是好事,而且有政府補貼,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
但運行之后,王愛文叫苦不迭。“一講到期貨,講到價格變化的時候,農戶就都暈了,心里沒底,最初一個干的都沒有。”
王愛文舉了個例子說,“農戶會問,為什么要按照大商所的玉米期貨價格,而不按照當地價格作為標的來理賠。這時工作人員就得解釋,為什么大商所的價格才是真正公平的價格,不會受人為操作;相比之下,當地價格可能出現某個大戶或者某個大企業壟斷,這樣價格就會有失真風險。”
此外,在王愛文的推廣工作中,他總結出,推廣的時間點把握也很重要。
他解釋說,東北玉米是一年一季生產,一般在9月末至10月秋收。9月農戶本來就急需支付油錢、機器錢、人工錢等,這時保險公司來推廣,要讓他們拿出五六萬元去買保險,推廣難度就很大。“春天買種子化肥要種地的時候,手里還能有點錢,種完地之后,農民可能就沒余錢去參與投保了。所以6月到9月不適合推廣。”
金東升表示,監管部門將承保期延長到12月15號,這樣就可以推廣針對玉米1705合約的保險了。比如11月農戶賣出一部分糧,手里就有點余錢了。
他進一步解釋道,公司設計了針對期貨市場1月、5月、9月合約的方案,比如針對1月玉米期貨合約設計的方案,正好可以保護秋收時的玉米價格波動風險;1月到5月正是農戶大量賣糧的時候,針對5月玉米合約設計的方案可以保護農戶賣糧時的價格風險。等到農戶糧食賣完了,風險也就沒了。
“一開始試點,我們是在人為推廣這個模式,等到后來就會順其自然,越做越好了。那時,農戶就會選擇自己合適時點,自然而然地循環起來,就更科學了。”金東升說。
業內人士介紹,從服務的專業性角度來看,點價與行權時機是很關鍵的,這需要專業的研究能力,期貨公司在這個過程中不可缺少。
種糧大縣的喜與憂
上周二,大商所辦公大樓中來了幾位特別的訪客。
大豆種植大縣、“期貨+保險”試點之一——嫩江縣的縣長王海東帶著縣里的幾位合作社負責人和種糧大戶,來對模式總結經驗、提建議。
從最初的“聽了幾遍都沒聽懂”到后來的大力、堅決支持,王海東感受到,“保險+期貨”模式正是保障農業收入的“法寶”!
“三年前,我們開始接觸期貨,我覺得我們的農民不能永遠徘徊在大商所之外。現在真正走向大型合作社、敢種幾萬畝地的農民,絕不是過去純種大豆的散戶。”王海東說,價格波動是個大問題,0.15元/斤對種大豆的人來說,某種意義上講,占利潤百分之六、七十。
“這幾年,農民參與投保獲得的額外利潤,從少到多,模式也逐漸成熟。去年投保后,縣里每戶農民每噸能比市場價多得300多塊。”他說,大商所在做的事情并非陽春白雪,我們國家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衍生品,在國際競爭中也和對手有了一個同等的平臺。
常寶全,嫩江縣先進鎮理事長,是此次王海東帶隊的隨行人員之一。他介紹說:“我從2013年開始浙商期貨跟我們試點點價、平倉。從2013年我們簡單做了一點,2014年大規模做,實際2014年我受益了幾萬塊錢,2015年是12萬多塊錢。今年現在來看,現貨價格還是1.65元,按今年的保單是保的1.875元,現在來看是直接受益。”
嫩江縣農業合作社成員孫永權表示,合作社目前有5萬畝土地,已經連續種植了5年,他在肯定了機制帶來的好處后,建議模式在分期分批投保方面有所進展。
由于東北農民及合作社種植糧食規模較大,一次投保資金對農民來并不是個小數目。保險公司推廣人員已經感受到這個問題對推廣帶來的阻力。期貨公司對投保的靈活性也進行了研究。
浙商期貨總經理胡軍介紹說,分批分期投保已經在公司的完善計劃之內。
從項目落地到執行,一路跟下來,胡軍已經深諳其中的“機巧”。她表示,期貨公司和農民的利益是一致的,深入且靈活研究方案,確保農民利益,是期貨公司的目的所在。該公司在采用國際通用原理的基礎上,靈活加入自己團隊的判斷,在上一輪的“期貨+保險”試行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從服務角度來看,作為中介機構之一的期貨公司有利可圖,即金融服務成本涵蓋在保費之內,也是項目持續性的重要環節。從試行結果來看,徽商期貨團隊目前在成本范圍內有效實現了農業保險的功能。“下一步,我們將研究保糧食收入的險種,也就是說把產量和價格同時保進去。對農民來說只要核定好一個農民一年多少地,這畝地上面大概今年產量是多少,就可以保總產量、總收入,用產量加價格同時保價。這樣做對各方都有利。”胡軍說。
?
?
相關鏈接:
糧倉爆滿 黑龍江千億斤糧食庫存面臨消化難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