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海口新鄉賢》現場,周經錦(左二),王基光(左三)吳清勇(右一)。
海口網10月27日消息(記者鐘元韜)鄉賢文化作為中國傳統鄉村社會的重要力量,起著凝聚人心的作用。2016年,海口市組織開展“新鄉賢”評選活動,10位熱衷公益、為鄉村經濟建設及文化發展默默奉獻的“新鄉賢”被選出。27日,海口網邀請到其中三位——秀英區石山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王基光、龍華區城西鎮高坡村冼夫人紀念館館長周經錦、三江鎮蘇尋三村委會退休干部吳清勇做客《海口會客廳》,參與《走進海口新鄉賢》訪談,與市民、網友共同探討鄉賢精神以及對家鄉發展的愿景。
周經錦:以宣傳冼夫人文化為己任 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周經錦是海口龍華區高坡村人,退休后,他一心投入到鄉村的傳統文化建設事業上。2001年,他被村民們推選為高坡村冼太夫人紀念館館長。十多年來,他不計報酬、樂于奉獻,籌資近百萬元,將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的冼廟修繕一新。不僅如此,他還組織村民前往廣東電白、高州、茂名及海口新坡、榮山、得勝沙,以及儋州寧濟廟等地參觀學習,開拓眼界。
“冼夫人的精神傳承了中國的傳統,和當前提倡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周經錦表示,他要把高坡村冼太夫人紀念館打造成傳統文化的宣傳陣地,把冼夫人文化、孝文化好好發揚。為此,近些年來他勞心勞力,四處募捐,用捐款在廟前廣場新建了冼夫人騎馬雕像、石龜池等設施,并在廣場周邊建碑林和冼夫人頌詩詞楹聯書法石雕碑壁,彩繪冼夫人率軍登陸海南設置崖州、出征平亂、凱旋歸來的畫幅,以及村史紅色革命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宣傳欄。
“在傳揚冼夫人精神的同時,我們高坡村精神文明面貌發生了變化。”周經錦說,高坡村建立了村規民約,同時結合冼夫人關愛國民的精神教育青少年。近些年來,高坡村考上名牌大學的孩子越來越多,村容村貌越來越好,村民素質也不斷提高,周經錦表示,他會繼續在村里宣傳冼夫人文化、孝文化,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王基光:只有下一代勤奮好學品德良好 鄉村才能越來越好
“退休之后,鎮里的領導邀請我參加關工委的工作,我義不容辭地接受了,現在擔任石山鎮關工委常務副主任的職務。”王基光說,這份工作可不輕松,當時該鎮關工委的各項工作與海口市其他鄉鎮相比都比較落后,為了幫助青少年解決實際問題,他與其他工作人員深入到基層、企業,發動社會捐資助學,近年資助250名學子圓了讀書夢。
在工作中,王基光發現,不少學校在流動學生和留守兒童教育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于是他組織各學校建立了“學生成長記錄檔案袋”“流動學生的檔案”等。根據這些檔案,王基光了解到有5名學生因家庭困難、父母離異等原因,無法完成學業。通過與鎮里以及石山中學的溝通協調,學校最終同意免收學費、課本費、雜費等,使這5名學生順利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學業。
“只有下一代勤奮好學、品德良好,我們的鄉村才能越來越好。每年我們都資助300多個考上大學的學生每人5000元,激勵青少年讀好書,長大以后為祖國做貢獻。”王基光說,石山鎮關工委還聯系海南旅游學校、海南醫學院,在三個小學設立了關愛留守兒童基地,使他們能夠擁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近幾年來,石山鎮未成年人吸毒與新吸毒人員為零,看到青少年能夠健康成長,就覺得我們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王基光說。
吳清勇:只有離退休的干部 沒有離退休的黨員
吳清勇今年65歲,曾任蘇尋三村黨支部書記和三江鎮副鎮長、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2008年退休,現在是三江鎮蘇尋三村委會博布一村的村民。吳清勇一直覺得:只有離退休的干部,沒有離退休的黨員。退休之后,他始終關心著家鄉的建設、發展和變化。
2009年,海口市國土資源局計劃在三江鎮蘇尋三村委會開展“茄歷湖土地儲備平整”項目,需要村民出租土地配合工作。由于村內環境較為落后,村民們思想并不開放,很多人不愿意配合。吳清勇深知,茄歷湖土地的博布坡和博布坑,因無水源常年荒著,同時,一到大雨時節,這里因地勢較低常常被水浸,根本種植不了農作物。如果這個項目能改變這片土地的情況,必能給村民帶來巨大的收益。為了能有效地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吳清勇自己配合國土資源局帶頭,在博布坡和博布坑修建了5條沙土路,大大方便了群眾的生活生產。
看著吳清勇的荒地變了樣,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了平整的隊伍,他們一起打了10口150米深的井,并修建了10個100立方米的大水池,還修建了2公里的擋土墻,3公里的排水溝,徹底解決了博布坑的排水問題。博布坑下游種植了650畝的花卉,250畝的水稻,50畝柑橘,整整荒了26年的博布坑終于重新投入了生產。
“如今我們博布村的人居環境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有了干凈整治的道路,每天有專人打掃衛生,有寬敞的休閑活動場所,有文化室和道德講堂。現在村里的農民讀書學習的多了,賭博、游手好閑的少了,是遠近聞名的文明生態示范村。”吳清勇自豪地說,以后他還要組織號召村民共同修整事故多發路段、綠化村莊、修建候車亭。
周經錦、王基光、吳清勇三位“新鄉賢”都不是大富大貴,但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為鄉村的發展、優秀文化的傳承、未成年人的成長做出巨大貢獻。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把自己的命運和家鄉發展緊緊聯系,為了家鄉變得更美好,他們幾十年來不計報酬、默默奉獻。接下來,海口網還將邀請6位“新鄉賢”參與《走進海口新鄉賢》欄目,分享他們參與家鄉建設的經歷和感悟。
?
?
相關鏈接:
樂東十所鄉賢孟儒定: 倡捐重修崖州學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