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來自北京和重慶地區的近百名IT行業求職者向記者反映,一家總公司位于北京的招聘單位以“不符合招聘條件”為由,要求應聘者參加培訓機構的“集訓”,并向應聘者許下“集訓”結束后可獲得高薪崗位的承諾,但最終高薪崗位卻難以兌現。(10月31日《北京青年報》)
在社會流動不斷加速的當下,勞動力市場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一方面,求職者之間要進行比拼,那些擁有一技之長和突出綜合素養的求職者更容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之間也要進行較量,那些能夠提供較高的薪酬待遇、較好的發展平臺、能夠讓員工“體面勞動”的招聘單位,更容易受到求職者的追捧。
如果說招聘的初衷在于“招攬人才”的話,“招聘陷阱”的目標就在于“收斂錢財”。將求職者作為“唐僧肉”,招聘企業和培訓機構、借貸公司形成了利益合謀;招聘企業以高新崗位為“誘餌”,一步一步將求職者捆綁在“招聘陷阱”里。直到“夢醒十分”,這些求職者才發現“上了賊船”;可惜的是,騙子們早已盆滿缽滿。
“招聘陷阱”的套路并不深,為何還有不少求職者上當受騙?在人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的風險社會,一些求職者缺乏應有的警惕和風險防范。既有“錢景”又有“前景”的好工作,通常都會有很高的求職門檻;可是,“招聘陷阱”卻只要求只要大專以上學歷,不限專業和工作年限。這種打破常識的“好事”,又怎么會輕易地降臨在求職者身上?
天上掉餡餅很少有,地上“挖陷阱”卻很常見。在一個習慣用一段財富來衡量一段生活好壞的時代里,高薪崗位能夠給求職者帶來更有尊嚴的生活,讓他們擁有更多價值實現的成就感。高薪崗位就像 “香餑餑”,向往高薪崗位的人們猶如過江之鯽;那些精明的商家善于利用“人性的弱點”,將“招聘陷阱”作為一門生意。
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位置,是每一個求職者面臨的現實考題。不愿意從底層做起,渴望一步登天;不喜歡待遇差的工作,追逐高薪崗位——在一個機會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渴望事半功倍的“捷徑心態”,在一些年輕人心中潛滋暗長。求職者精神世界的“軟肋”,被商家們精準被捕捉到了;并不高明的“招聘陷阱”,一次又一次得逞。
讓“招聘陷阱”得到及時、有效的規訓與懲罰,有助于守護求職者的正當權益。對于求職者來說,如何不被“招聘陷阱”圍捕、捕獲呢?一方面,要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對超出常規的好事保持應有的警惕;另一方面,學會認知自我、進行清醒的自我調試,愿意在平凡的崗位一步步實現人生突破。只有多管齊下,“招聘陷阱”才會缺乏生存空間。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