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良森在寫工作日志。
見習記者陳奕霖 攝影報道
在海口美蘭區大致坡鎮昌福村委會,曾經的村務監督小組辦公室,如今成了馬良森的“家”。2015年7月,馬良森被委任到昌福村做“第一書記”。一年多來,馬良森把根深扎在昌福村,將村民當做自己的家人,幫助他們脫貧致富。他的辛苦,村民看在眼里,扶貧的實效,村民喜在心頭。
馬良森(右)與李書豐進行交流。
做實事的“第一書記” 村民們都說“好”
“馬書記,我家房子的事情怎么樣啦?”11月3日上午,家住昌褔墟的精準扶貧戶李書豐來到昌福村委會,向正在伏案工作的馬良森問起了自家房子的事宜。
今年58歲的李書豐自老伴去世之后,和兒子、兒媳婦還有孫女四人住在一起。2014年,因臺風“威馬遜”來襲,原本條件就不好的家庭變得更加困難。由于缺乏資金和勞動力,受災之后,李書豐一家沒能恢復過來。馬良森了解了李書豐一家的困難之后,當即協調鎮政府、各單位和社會組織對李書豐一家進行幫扶,不僅為其購買了十多只羊,還幫忙建了羊舍。
當天上午,記者隨著馬良森走訪了李書豐家。李書豐家的老房子是兒子兒媳在住,大約30平方米的瓦房已老舊不堪,屋內也沒有件像樣的家具;李書豐則住在一座簡易的小屋里,而此處還是一家人的廚房。
“資金已經到位,圖紙也做好了,明天就開始動工,如果快的話,你在年前就可以住進新房子。”看著老房子,馬良森拍著李書豐的肩膀,讓他不用擔心。為了解決李書豐家危房改造的問題,馬良森多次與單位和美蘭區相關職能部門協調,籌措資金,在鎮政府、區政府和單位之間跑上跑下數十次。
如今,李書豐家里的母羊已經產下五只小羊,而他和兒子平時打零工也能有一些收入,加上馬上就要動工的新房,生活已經越來越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房子住,感謝馬書記幫忙,謝謝黨和政府的關心。”不善言辭的李書豐斷斷續續地說完這句話,表達著自己內心的喜悅和對馬良森的感謝。
在走訪過程中,同村的鄉親發現馬良森到來后,紛紛圍了上來,熟絡地和他拉起了家常。“馬書記人很不錯,工作很認真。”村民徐勤說,一年多來,馬良森時不時就會到村里來,和大家聊聊天,幫大家解決問題,大家跟他就像朋友一樣,此次馬良森能夠幫老鄰居李書豐家蓋起房子,他也非常高興。
馬良森與正在勞作的馮學農交談。
帶病工作的“第一書記” 和鄉親打成一片
掛點昌福村委會一年多來,馬良森已經和村民們打成一片。現在,無論走到哪個村子,都會有人主動打招呼。在走訪昌福村委會龍溪二村精準扶貧戶馮學農家里時,正在家門口忙碌著的馮學農看見馬良森到來,遠遠地就揮著手打招呼,見面之后更是熱情地握住了馬良森的手。
“多虧了馬書記,我們家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馮學農說,此前,因為家里兩個小孩上學,經濟負擔太大,生活很困難,自己想要發展種植產業,卻又苦于沒有資金,而馬良森在了解情況之后,幫他家申請了貧困戶,不僅找來資金幫忙建起瓜菜大棚,還扶持了部分資金,讓他能夠建起新房子,而在前些天,為了方便他種植瓜菜,馬良森又給他送來了一輛嶄新的拖拉機。“現在房子有了,大棚也建起來了,只要我好好種瓜菜,日子一定越過越好,馮書記對我們家的幫助,無論什么時候我都不會忘記。”談及自家生活的變化,馮學農臉上掛著笑容。
龍溪二村村民向馬良森(左)送上喜帖。
就在馬良森與馮學農交談的時候,村子里的一戶人家來給馮學農發喜帖,也給了馬良森一張。“現在村民都把我當做朋友。”馬良森說,不管誰家里有紅事白事,都會叫上他,他也很樂意過去幫幫忙。
能與村民們打成一片,離不開馬良森將村民當做家人來對待,日復一日地走村入戶。幾乎每一天,他都會騎上摩托車到村子里轉轉,到農民家里,到田間地頭,與農民談心,幫助村民解決實際困難。在馬良森的住所里,記者看到他的幾雙鞋,都是拖鞋或者運動休閑鞋,沒有一雙皮鞋。馬良森說,這是為了進村時走動更舒服些。
馬良森患有痛風,只要天氣變化,或是走路太多,關節就會非常疼痛。在住所里,馬良森備著多種藥品,降尿酸的、止痛的……出門時,他還會戴上護膝,“如果不戴著,痛起來實在受不了。”盡管如此,馬良森還是堅持走村入戶,當村民有需要時,他都會在第一時間趕過去。
不回家的“第一書記” 遭妻子調侃
大約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擺放著一張床,一旁的柜子上放著日常換洗的衣服、常用藥品和生活用品,窗前的桌子上是精準扶貧的材料、工作日志和民情記錄,集住宿和辦公為一體,這就是馬良森的“家”。
盡管從大致坡到海口僅有40分鐘的車程,但國慶節到現在,馬良森已經一個月沒回過家了。被委任為昌福村“第一書記”至今,除了到海口幫貧困戶找資金、跑項目,無論是周末還是節假日,馬良森回家的次數都屈指可數,絕大多數日子里,他吃在農民家,住在自己昌福村的“家”。“貧困戶經常會有事情要來找我,如果我回家了,他們怎么辦?”因為放心不下村里的工作和村民,一年多里時間,馬良森已經在昌福村深深扎根。
“我愛人經常調侃我說,是不是在下面又有了一個‘小家’。”馬良森說,為了將精準扶貧工作做好,指導貧困戶脫貧致富,他只能暫時將家人放一放,把精力放在貧困戶身上,“這里的村民也是我的家人。”
據馬良森介紹,昌福村委會有34個自然村,708戶,3026人,其中,精準扶貧戶19戶。目前,經過政府的扶持幫助和貧困戶的自我發展,大多數精準扶貧戶已經達到了脫貧的標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而剩下的少部分貧困戶也將在2017年脫貧。
“一年脫貧,一年致富,一年鞏固。”馬良森表示,按照單位安排,他將在昌福村掛點三年時間,現在已經過去了近一半時間,貧困戶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他希望自己能夠幫助村民們發展得更好,不僅要脫貧,還要致富,更要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脫貧致富更重要的是要靠貧困戶自己,既然當了‘第一書記’,我就要對得起群眾,引導和幫助群眾把日子越過越好。”馬良森說。
(海口網11月4日訊)
?
?
相關鏈接:
全省2016年扶貧對象動態調整工作電視電話會召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