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小萍
通訊員?覃照龍??梁宗捷
11月4日,天蒙蒙亮,龍華區遵譚鎮東譚村委會坊門村的村民蔡汝平就從欄舍趕回到家。10歲的女兒尚在熟睡中,他趕著把早飯燒好,待女兒醒后能及時吃上早飯,然后送她上學。
蔡汝平上有85歲的老母親,下有10歲的女兒。妻子去世后,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他一人身上,“家里只有兩畝半坡地,沒有水田,靠打零工掙點錢,維持生計。”
今年4月份,龍華區的扶貧干部實地走訪了解到,坊門村蔡汝平、蔡甫昌、蔡甫漢、王文波、王文利五戶貧困戶愿意結成互助組,采取集中養殖、互相幫助的方式進行脫貧,蔡汝平愿意提供土地,但集體缺資金。于是,龍華區人大辦與遵譚鎮政府幫扶他們建起了100平方米欄舍和100米圍墻,采購7頭牛、86只羊以及400只雞,因戶因人施策分配,幫助他們脫貧。
“欄舍里,我有22只羊、100只雞,現在我天天圍著這些寶貝轉。”蔡汝平介紹,除了養殖幫扶,按照龍華區教育局制定的教育精準扶貧工作實施方案,10歲的女兒每個學期能有1000元的生活補貼,“收獲這么多的幫扶,感覺日子寬松了許多。”
在互助組中,蔡甫昌一家也享受到了教育幫扶。蔡甫昌一家四口人,4歲的小女兒正在上幼兒園,妻子和大女兒都是病人,全家就他一個勞動力,半畝水田和一畝半的坡地,實在難以解困。今年4月份,龍華區幫扶小組積極協調農合、民政、殘聯部門,幫助蔡甫昌妻子和大女兒辦理殘疾證,并在藥物治療上給予支持,減免他的新農合參合資金。同時,一次性幫扶他23只羊、100只雞。
5戶當中,年齡最大的是57歲的王文波。六口之家,卻只有夫妻兩個勞動力,四個兒子雖已成年,但疾病使他們無法成為正常的社會勞動力,“今年,政府一次性給我買了7頭牛,100只雞,比以前在外面打散工好多了。”
為了不影響村里衛生環境和村民作息,這5戶貧困戶集中養殖的欄舍建在了村郊坡地上。每天早上和下午,他們都會一起放牛放羊,晚上再一起看守過夜,“有伙伴的生活熱鬧,有說有笑,挺好。”
“貧困戶致貧的原因比較相似和集中,總的來說,就是入不敷出。其中,因病致貧的問題具有長久性,我們今后的幫扶政策,將繼續堅持‘造血’,這樣才能保證貧困戶能夠有穩定而持續增長的收入,生活才會越來越好”,遵譚鎮副鎮長陳元表示。
(海口網11月5日訊)
?
?
相關鏈接:
海口瓊山區出臺貧困人口退出機制 貧困戶達標就“摘帽”?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