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加快脫貧攻堅,國家級某貧困縣制定并發出“掛包幫”籌資助脫貧的通知。通知規定籌資標準為,一是向146個掛包幫單位籌資1451萬元;二是向全縣干部職工籌資約1180萬元。籌資標準根據級別從最低每人1000元到最高每人5000元籌資。有當地人反映,收入本來不高、捐款占了一大半。“一時拿不出,只好借錢捐款”。(10月29日 中國新聞網)
扶貧工作任重道遠,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某縣這種類似“殺富濟貧”輸血式的做法,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的熱議。雖然很多干部職工表示非常能夠理解當地政府的做法,認為只是操之過急了。但在筆者看來,當地政府這種違規做法其實是官僚政績的想法在作祟。在政績考核里,為了完成所謂的硬性指標,而不惜損害廣大干部職工的利益,盡管廣大職工表示理解,甚至通過借錢來捐款,開展幫扶脫貧工作,但是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一方面,這會打擊政府公職人員為人民服務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對于那些受幫扶的貧困地區來說,以這種輸血式的扶貧,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的。
怎么從“輸血”式的扶貧轉變為“造血”式的扶貧是關鍵。扶貧工作的歷史性、地域性等復雜的原因決定了扶貧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開展扶貧工作時,要多向一些摘掉貧困帽子的地區多學習,吸取成功經驗。例如某貧困縣,在縣政府的帶領下,通過深入研究,開發自身優勢,在全縣大力推廣經濟類作物的種植。政府則在其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將廣大農戶與市場聯系起來,做好這類經濟作物的育苗、種植、采購、銷售工作,從而幫助農戶將農作物遠銷各地。
世上本無一蹴而就的事情,扶貧工作也一樣。即使扶貧成果可能無法“立竿見影”,但是心系人民,堅持為人民服務,幫助貧困地區的群眾徹底擺脫貧窮的帽子,走向自立自強,那不就是偉大的業績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