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記者劉震 攝
國際公共產品是利益絕非負擔
自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不斷加深,同時也伴隨著環境污染、金融危機、領土爭端、民族矛盾、宗教沖突、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問題的不斷擴散蔓延,這使主權國家和國際社會在全球、區域與國內層面面臨著愈加復雜多樣的挑戰,如何有效應對或化解這些威脅和挑戰,或產生更多行之有效的國際公共治理方略是當前形勢下的新需求。
增加國際公共產品供給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強烈需求和普遍共識。面對當今國際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的現狀和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積極參與全球和地區事務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區域互信與合作方面肩負起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現了負責任的世界大國的擔當,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不僅有助于化解當今的非傳統安全危機,也是中國主導構建多元一體、命運共同的國際新秩序、新價值的契機,有利于加深中國與有關國家間的合作關系,使更多的中國經貿、中國理念、中國智慧、中國文化走出去。
荷蘭依靠提供和維持格勞秀斯提出的國際海洋貿易規則得到了16世紀末歐洲最具實力的強國地位,英國則依靠推動完整的全球貿易與通商準則維持其“日不落帝國”的全球話語權,美國用更具約束力的國際法、全球性制度和價值體系充實其在70年代霸權衰落后的領導地位,因此對于復興階段的中國來講,創建更新穎、與時俱進的國際公共產品,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話語權和國際地位是無法簡單地用財富能衡量的。(中國人民大學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副所長、國發院研究員許勤華)
?
?
相關鏈接:
總理出訪同期聲:八天橫跨亞歐,李克強出訪四國,傳遞出哪些中國聲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