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由省衛計委和省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的《河北省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到2020年全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中醫藥服務;積極籌建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建設省中醫藥博物館,將中醫藥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全部設立治未病科,建設10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50%村衛生室開展中醫健康干預服務。
全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中醫藥服務
到2020年,全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中醫藥服務,初步建成中醫藥強省。縣級以上政府原則上都要辦好至少1所公立中醫醫院。改善省中醫院基礎設施條件,著力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力爭整體實力躋身全國前列。積極籌建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強化市級中醫醫院建設,打造區域中醫醫療中心;重點推進張家口市、衡水市、邢臺市中醫醫院建設,達到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加大縣級中醫醫院業務用房和設備投入,力爭完成一輪基本建設任務,達到二級甲等中醫醫院水平。
全省所有社區醫院提供中醫藥服務
全省所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70%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8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70%的鄉鎮衛生院建有國醫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達到診療總量的30%;將2-3個設區市和30個縣(市、區)建成國家或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加強對口幫扶工作,三級中醫醫院對口幫扶貧困縣中醫醫院,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對口幫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加強非中醫類醫療機構中醫藥工作,實現所有省、市級和85%的縣級綜合醫院全部建立標準化中醫科、中藥房,所有省、市級婦幼保健機構設置中醫婦科和中醫兒科、縣級婦幼保健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所有市級傳染病醫院設置中醫科。
鼓勵社會資本發展中醫特色老年病醫院
鼓勵社會資本優先開辦兒科、精神(心理)科、婦科、外科、骨傷、肛腸等非營利性中醫專科醫院,發展中醫特色突出的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和護理院。進一步精簡審批條件,鼓勵開辦只提供傳統中醫藥服務的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允許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的中醫藥一技之長人員在鄉鎮和村開辦中醫診所。到2020年,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提供的中醫服務量力爭達到20%。
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全部設立治未病科
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推進省市級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建設,完善縣級中醫醫院治未病科設置,支持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立治未病科(室)。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到2020年,二級以上中醫醫院全部設立治未病科,30%的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能夠提供治未病服務,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50%的村衛生室能夠開展中醫健康干預服務。
鼓勵中醫院與社會資本開辦醫養結合機構
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中醫醫院開設老年病科。開展中醫藥醫養結合試點工作,建設一批醫養結合示范基地。鼓勵和支持中醫醫院通過特許經營、托管、設點等不同方式,與社會資本合作開辦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機構。鼓勵中醫師在養老機構提供中醫診療、養生保健等服務。大力開發中醫藥與養老服務結合的系列服務產品。支持環京津地區中醫醫院利用自身技術人才等資源優勢,獨立開辦或與社會資本結合舉辦中醫健康養老服務機構。鼓勵社會資本在環京津地區建設以中醫藥健康養生為主的文化產業園區和中醫藥特色養老示范區,主動疏解京津地區養老壓力。
支持建設10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
積極推動中醫藥文化元素突出的名勝古跡、中藥材種植基地、生產企業、中醫藥文化基地等中醫藥資源,有效融入旅游產業發展范疇。鼓勵酒店、景區等旅游企業為游客研發、提供中醫藥健康服務項目。開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建設,開發具有地域特色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商品和旅游線路。支持舉辦層次高、影響大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展覽、會議和論壇,支持建設10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30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50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項目。
打造“省中醫藥博物館”
將中醫藥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
強化扁鵲廟、藥王廟、劉守真祠等中醫藥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利用,將具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并符合申遺條件的中醫藥類項目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建設省中醫藥博物館、省中醫藥健康文化傳播體驗中心、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推動各市建設中醫藥文化主題公園,推進中醫藥文化墻進農村,辦好中醫藥文化傳播客戶端。開展中醫藥健康大講堂活動,加強中醫藥文化科普人才培養,組織創作一批中醫藥文化科普創意產品和文化精品。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
?
?
?
相關鏈接:
教育部:院校教育已成為中國中醫藥高等教育主體?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