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里各類“偽科學”文章廣為流傳,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卻深信不疑,誰來以正視聽?
科普:亟待全民補課
名詞解釋
公民科學素質
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維,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明確提出
科普工作的重點對象
未成年人 農民 城鎮勞動人口 領導 干部 公務員
海南大三學生小慧忍不住想要逃離微信朋友圈和各類微信群。
“群里已被各類危言聳聽的公眾號文章占領了,轉發‘致癌!99%的人都在看!’這類文章也就算了,我媽看了朋友圈轉發的文章后居然花了1000多元錢買減肥中藥,我已無力吐槽。”小慧說。
科技進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信息爆炸,朋友圈的“偽科學”文章屢見不鮮,有人嗤之以鼻,有人卻深信不疑。
去年3月,中國科協組織開展了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海南省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3.27%,比2010年的0.77%提高了近3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十二五”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61%的工作目標,為“十三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但目前全省科學素質教育工作仍有待提高,全社會參與的激勵機制仍待完善。不少人發出疑問:海南距離“全民科普”還有多遠?更靠譜、更喜聞樂見的科普內容又要到哪里去找?
[壹]
朋友圈有多少“偽科學”泛濫?
“朋友圈上什么都有,可真要信了它,便又什么都沒有了,路不會走,飯也不會吃了”
在一些科普網站上,有網友評論道:“朋友圈里全是什么東西不能吃、放洋蔥在房間里可治療癌癥之類轉爛了的謠言。”還有網友感慨:“GDP是增長了,科盲數卻也在增長。”
不少人有和小慧一樣的經歷,他們忍不住調侃,自從有了微信朋友圈,書不要買了,醫院不要進了,朋友圈上什么都有;可真要信了它,便又什么都沒有了,路不會走,飯也不會吃了。
“對于網絡上的‘偽科學’,謠言更多集中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醫療健康等,對于涉及健康的話題,公眾總是傾向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部長陳冬霞說,一旦公眾對食品安全缺乏足夠的信任感,就會給“偽科學”可乘之機。但社會公眾的網絡素養也亟待提高,轉發之前要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來源于哪里,證據鏈條是否充分,是否有商業營銷的目的,往往就能斬斷謠言的傳播鏈條。
然而,各種新的“偽科學”帖層出不窮,鑒別成本很高。即便認定為謠言,造謠、傳謠者常常僅是刪稿了事,違法成本非常低。有專家認為,相比時政類謠言,健康類謠言的社會危害不是那么直接,法律上很難給予嚴厲制裁。
實際上,辟謠“偽科學”的文章除了數量較少,質量也不容樂觀。“科普文章寫作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豐富的表達技巧。”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研究員鄔華松說。
“科普不是單靠哪一個部門就能全面開花的工作,下一步省科協將聯合全省各有關單位實施科普益民工程,大力開展科技、文化、衛生、安全、健康、環保等各類科普益民活動。”陳冬霞說,鑒于微信用戶龐大,省科協還開設了《科普海南》微信公眾平臺,并開設“科普一分鐘”欄目,每日推送權威科普知識。
[貳]
專業的科普文章去哪了?
科普文章沒有被納入學術業績考核體系,不少科研人員缺少動力,部分人的堅持源于興趣愛好
微博上,一家權威媒體發布《剛剛過去的一個月,你有沒有被這些“科學”流言騙了?》,其中列舉了吃感冒藥可能導致肝衰竭、X射線安檢儀危害大等被廣為傳播的流言。不過,名為“茶顏觀色”的網友卻評論:“我不想再聽解釋了,因為謠言和辟謠都是專家說的。”
“挺尷尬的。”身為一名科技工作者,鄔華松坦言,“科普文章難就難在,如何將晦澀難懂的專業語言轉化為易被人接受的輕松語言。”
采訪過程中,多位科技工作者表達了同樣的感觸。他們認為,科普文章容易給一些沒有什么科學素養的人鉆空子,專家反被謔稱為“磚家”。
“其實還有個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科普文章并沒有被納入學術業績考核體系,不少科研人員從事科普工作也缺少動力,部分人的堅持也都源于興趣愛好。”鄔華松說。
大環境雖如此,但在海南興隆熱帶植物園,常能看到熱科院香飲所科研人員兼當“科普講解員”:“你知道巧克力的媽媽是誰嗎?是可可,它從遙遠的巴西亞馬遜來到中國……”
“做科普,更多還是想肩負起一定的社會責任。”熱科院香飲所科技處處長郝朝運說,講解前,每一位科研人員都要經過演講技巧和交流技巧的培訓,根據游客身份調整講解內容,“以可可為例,向小朋友講解,語言要有童趣,如果向老人介紹,就要側重功效講解。”
在《海南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記者看到,為推動科普志愿者隊伍建設,優化科普人才機構,省科協、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牽頭聯合20多家單位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勵機制,推動科普人才知識更新和能力培養,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科普組織、企業與相關機構等,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繼續教育基地等措施。
[叁]
海南有多少
科普教育基地?
目前的科普基地依托景區、科研院所、高校等建設運行,我省首個綜合性公益科技館將于2020年前建成
你知道海南的科普教育基地有哪些?有哪些專業科技館?記者隨機采訪了家長、學生、教育工作者等不同身份的市民,很少人能回答出來。
“只知道有省博物館和海口市博物館,還是頭一次聽說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是科普教育基地。”聽了記者的介紹,海口市民曾女士驚訝地說,原來海南有這么多科普教育基地。
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海南目前建成了包括生命科技館、熱帶珍稀植物科技館、生物多樣性科技館等在內的14個專業科技館,目的就是為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青少年科學素養。
但想要參觀這些科技館并不容易。以海南生物多樣性科技館為例:“海南生物多樣性科技館管理老師也有自己的教學任務,為緩解因人手不足帶來的尷尬,通常我們都會建議參觀者達到一定數量,并預約好時間。”海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館接待的多是中小學生團體、本校及外校生物專業學生和高校教職員工,零散的市民參觀者并不多。
“全省的科普教育基地、專業科技館大多依托景區、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等單位建設運行,目前我省正加緊建設海南省首個綜合性公益科技館。”陳冬霞介紹。
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依托科研院所的科普基地,不少科研院所都有著同樣的擔心,“科技知識對外開放,也需要承擔專利技術流失的風險”。
“為了引導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健康氛圍,我們力爭在2020年前完成建設海南科技館,應用虛擬現實等技術,以‘超現實體驗、多感知互動、跨時空創想’理念展現科技前沿。”省科協有關負責人說。
[肆]
如何提高全民科普教育水平?
我省正組織市縣、鄉鎮和村三級聯動,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和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下午放學后,瓊海嘉積第二中學教師王喜匆忙扒了兩口晚飯后,一路小跑回到學校,輔導學生參加科技競賽。堅持了十多年教育的王喜,年齡慢慢增長,尤其是上完幾個班的物理課后,常常感到很疲憊。
但王喜從沒想過要放棄舉辦科普活動,“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愛科學,我就要做下去”。多年來,他指導的學生作品獲獎無數,輔導過的學生有的還成立了游戲開發公司,而他本人也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科技教育能手。
在各單位科協、學校的支持下,嘉積第二中學的科普教育從偏門、冷門漸漸成為特色辦學,可王喜常感到無力,“有的家長不理解,有的甚至甩來‘我孩子沒空搞這些亂七八糟的,你不要害他們’這句話,就把孩子領走了”。
“缺經費,缺專職的科普老師,都可以想辦法,但這樣的話最刺痛人心。這是大環境的問題,孩子們升學壓力大,也怨不得哪個家長。”王喜深知科普教育想要得到更多理解和支持,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了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省科協也從多方面提供支持,舉辦各類活動。“朋友圈的‘偽科學’也提醒我們,青少年科普教育尤為重要。”省科協青少部部長吳麗莎認為,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做好科技教育工作不是讓他們掌握專業的科學知識,而是激發他們主動學習了解科學,培養學習探究的技能,對世界保持好奇心。
“科普教育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在海南,中西部市縣的科普教育工作比較落后,基礎設施差,缺乏科普人才及各類資源,很多農民和學生仍觸摸不到科普教育。”省科協有關負責人說,省科協正聯合全省其他廳局,組織市縣、鄉鎮和村三級聯動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和科技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開展多項科普益民活動,借助信息化建設,推動科普教育全面普及。
2015年海南共有17家科普基地
國家級科普基地7家
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
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游區
海南興隆熱帶植物園
海南省規劃館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熱帶植物園
海南農墾博物館
海南省地震局三亞地震臺
省級科普基地10家
海口市120急救中心
八一石花水洞地質公園
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
海南省血液中心
屯昌縣文化館
西沙深海海洋環境觀測研究站
定安黃竹彩虹生態科普農場
海南紅樹灣濕地公園
三亞衛星數據接收站
海南省農科院永發基地
2016年新增7家省級科普基地
海南潤達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文昌航天科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航天科普館
五指山市氣象局科普基地
興隆熱帶花園科普基地
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
三亞市自然博物館
光大環保能源(三亞)有限公司
?
?
相關鏈接:
美蘭區開展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 千名師生齊歡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