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發展的互聯網,一直以來扮演著傳統顛覆者和改造者的角色,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在催生了新生事物的同時,自身也出現諸多問題。如何建設更加可信的網絡環境,如何打造可信可靠的網絡空間,使充滿活力的網絡生活更加健康有序,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熱門話題。
為了深入探討新媒體時代互聯網誠信體系構建以及網絡共享共治機制的發展水平,11月16-18日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在浙江省桐鄉市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成功召開。 11月17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承辦的“新媒體發展分論壇”在烏鎮互聯網國際會展中心枕水廳舉行。會上,來自國內外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共11名演講嘉賓分別從不同層面、不同案例、不同領域進行了主題發言和熱烈交流。
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在發言中談到,“誠信者,天下之結也。”網絡的力量在聚合,聚合的基礎是信任。可信是互聯網生存和發展締造的根本和前提。可信是網絡共生關系建立的基礎,是網絡共享機制運作的保障和網絡共治格局塑造的抓手。可信互聯網建設是國家網信辦職責使命,為把網絡家園建設得更加可信、更加美好,他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完善機制。從制度建設入手,尤其是“法制”這一根本制度,建立對網上失信的追責制度,嘗試建立網上不實信息查證與更正制度,健全對網絡守信典范的獎勵制度。二是明確責任。互聯網參與者都是網絡利益攸關方,在享有網絡帶來的各種便捷同時,應擔負起各自的責任。三是用好技術。加強對新技術新應用的技術倫理審查,完善各個環節,規避新技術新應用本身可能給網上信任帶來損害的風險。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網民、網上組織和互聯網企業的信譽累積,推動從個人到組織的誠實守信意識。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王一彪在發言中談到,人無信則不立,業無信則不興,網絡空間既要保持自由,也要強調秩序。可信互聯網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一是網絡傳播的信息內容要可信,二是網絡應用服務要可信,三是網絡技術平臺要可信。在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人民日報新媒體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堅持講誠信講責任,從嚴格采編流程報道真實新聞,秉持科學態度阻斷謠言傳播,暢通社情民意贏得網民信賴等幾個方面努力建設可信網絡空間。可信網絡空間建設是網絡強國的重要目標,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筑牢可信的技術基礎,從可信的維度去研發和應用網絡新技術;二是建設可信的市場環境,要堅持市場規則、契約精神,建設適用互聯網的信用體系;三是提供可信的法規保障,在完善法律法規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協同主力,明確自身責任。
北京大學副校長王杰就高等學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這一話題展開論述。他談到,任何一個新事物的誕生與發展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新問題和新情況的產生。當今現實世界中不同力量之間的各種矛盾沖突在網絡空間不僅都有反映,而且借助于跨越傳統國界的互聯網得以傳播和放大,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要推動國際互聯網事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就需要在世界各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利合作的基礎上,努力消除網絡空間的各種安全隱患,“建立更加可信的互聯網”,讓全世界人民共享網絡社會中人類文明的新成果。北京大學愿意做這項事業的倡導者、建設者和志愿者,充分發揮自身的學術優勢與智力資源,為全球互聯網事業的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津巴布韋媒體新聞與傳播服務部長克里斯多夫·馬紹威在發言中指出,我們要認識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發展道路和模式。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我們需要的新聞報道要可信負責,能夠促進社會團結,使得國與國、人與人之間更好的團結。同時,我們必須要保證平衡好自由與安全的關系,一方面要保證自由,另一方面要保證人與國家的秩序和傳播中的誠信。
以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服務平臺LinkedIn的成功運營經驗為依托,領英執行主席、聯合創始人里德· 霍夫曼(Reid Hoffman)在發言中指出,互聯網時代,網絡已運用在人才交流、交通和商業貿易等方方面面,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平臺。可信網絡是我們共建未來的關鍵因素,而真實的身份信息和社會網絡關系是可信網絡建設的關鍵。
阿里巴巴大文娛戰略和投資委員會主席古永鏘做了“打造文化精品升級技術平臺”的主題發言。發言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打造文化精品,傳承中國文化。二是升級技術平臺,提升內容可信度。作為主力用戶平臺,努力對虛假內容做出嚴格篩選機制,輸出真實和正能量內容,同時積極技術升級,發力VR/AR,打造全屏及無屏時代,打通觀眾和內容生產者的通路。三是建設可信互聯網需要合力。阿里大文娛的生態戰略,通過打通IP、圖文、劇、綜藝、電影等形式,提升內容一體性,有利于形成更大范圍的合力,進一步提升網絡空間的真實性和可信性。
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執行董事、鳳凰衛視有限公司運營總裁(COO)劉爽做了“創新 + 堅守——新算法時代的媒體責任”的主題演講,分享鳳凰新媒體發展經驗。在談到人工智能時代媒體責任時,他指出,人工智能閱讀時代,算法是一套程序,是根據文章的點擊率進行系統的運算篩選和推薦的海量運算。責任媒體要格外審慎規避算法的三大陷阱:第一,避免“標題抓眼球”這一算法點擊推薦模式帶來的閱讀淺薄化甚至低俗化。責任媒體不但要看點擊量,還要根據停留時間長短、轉發分享、收藏評論等指標來確定文章的推薦權重。第二,避免“千人千面”的算法帶來我們個體的信息孤島化。第三,避免單純海量點擊驅動的算法推薦帶來視野和視角的狹隘。只有讓算法融入人文的情懷,讓算法肩負媒體的責任,才能使用戶擁有有價值的閱讀體驗。
上海報業集團社長裘新發表了“道正聲遠,共建可信網絡—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的責任與擔當”的演講,分享了上報集團以互聯網為主平臺,努力創新話語體系,提升話語創新能力的成功經驗與新聞和互聯網規律。
央視網總經理、總編輯錢蔚的演講主題為“提升網絡媒體公信力,共建更加可信的網絡生態”。在發言中她談到,人無信不立,建設可信互聯網既是媒體的社會責任,也是最大的用戶需求。接下來,她在分析“真實”“融合”“創新”“發聲”“共建”五大關鍵詞基礎上,指出對新的媒介和傳播業態來講,公信力是其賴以生存的根基,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我們的公信力,共同努力,責任擔當。
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馬費成發表了以“互聯網信息治理及序化”為主題的演講。他認為,網絡百科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模式,可以將網絡自治論和網絡管制論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互聯網信息的治理。該演講通過對網絡百科的特征、理念、技術和遠行機制進行分析和模擬,證實了這一觀點的可行性。此外,波士頓大學教授杰姆斯· 卡茨的演講——“關于追求信息有效性,消息可靠性及互聯網討論成果性的經驗和觀點”等都對“人無信不立、網無信不興”話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真知灼見。
在圓桌論壇階段,人民網總編輯余清楚、光明網總裁楊谷、知乎總裁周源、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謝新洲、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等嘉賓針對“建設可信互聯網的主要障礙和應對策略”“世界范圍內建設可信互聯網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網站在建設可信互聯網中的責任擔當”“如何在信息可信和網民參與之間實現有效平衡”等話題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觀點集中、啟發性強;不同的社會思想碰撞在一起,促進了各種做法和經驗的互學互鑒,適應新媒體時代互聯網的發展要求。
論壇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院長助理、北京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田麗主持。來自國內外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嘉賓約150多人出席了本次論壇。
?
?
?
相關鏈接:
[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照亮未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