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住吃購,體驗打折扣
出門旅游,有“驚喜”,但也經常有“驚嚇”;在外就餐,菜價很“傲嬌”,服務卻很“呆萌”……類似經歷,讓消費者總覺得“差點意思”
“旅游本是開心事,但每次出門前都有些焦慮。”江蘇省南京市一家食品企業員工李偉航是資深“驢友”,經常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帶著妻兒自駕游。如果時間較短,他們會在長三角來一次鄉村游;如果時間稍長,就會開車到更遠的景區,最遠去過海南三亞。
旅游歸來,李偉航喜歡跟朋友分享旅途中的新鮮事。當然,這些新鮮事有“驚喜”,也有“驚嚇”。“旅游體驗確實還差點意思。”李偉航說,即便他已是資深驢友,但有些“坑”依然防不勝防。
前不久,李偉航全家人到徐州市某景點游玩。買完門票剛進入景區,幾個打扮成卡通動物模樣的人沖了上來,拉著孩子玩耍,并詢問是否需要合影。“看兒子喜歡這些卡通形象,我就隨手拍了幾張照片。”李偉航說,沒想到拍完照片,對方“獅子大開口”,要求每張付50元合影費。
“和景區卡通形象合影,即便不免費,也不至于這么貴吧?”李偉航很疑惑,他找到景區工作人員說理。對方解釋說,那些人不是景區員工,而是混進景區的外地人,景區雖然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但也拿他們沒辦法。最終,李偉航只能自認倒霉,付了200元“合影費”。
“花錢買了門票,景區就有責任維持正常秩序,讓游客享受到優質的服務體驗。”李偉航說,國內不少景區忙著收門票,旅游體驗卻不怎么樣。對游客碰到的問題,景區常常擺出一副“推得一干二凈”的態度,實在不能讓人滿意。
還有一次,李偉航到山東省泰安市某景區,打算找個導游帶領一家人參觀。再三比較,他選定了一位看起來更有經驗的導游:對方有導游證,自稱從事導游工作10多年,經驗豐富。“雖然價格比年輕導游貴,但應該更靠譜一些吧。”李偉航想。
進入景區,前兩處景點,導游介紹得挺詳細,熱情也很高。緊接著,導游帶李偉航走進一家紀念品商店,開始推銷當地的紀念品。如果真是當地特色產品也就罷了,可店里賣的都是各景區常見的玉手鐲、瑪瑙項鏈等產品,價格還貴得離譜。
看李偉航沒有購買興趣,導游一下子就沒了熱乎勁兒。后幾處景點,基本是隨意應付,簡單介紹幾句就不再說話了。“多花了錢,也沒有享受到好服務,我很郁悶。”李偉航說。
不僅僅是參觀景點,游客就餐、住宿時,很多服務也經常打折扣。比如,不少餐廳的菜價很“傲嬌”,服務卻很“呆萌”。去餐廳吃飯,點飲料就送得很勤快,想喝白開水卻沒人搭理,往往還需要“自助”;上菜要催、要等,有時先上的菜都吃完了,后面的菜還沒上來,想要退菜,服務員卻說廚房快做好了。入住酒店,一些所謂的四星、五星酒店,地處城市核心、大堂富麗堂皇,可前臺辦理入住的服務員,總對客人甩臉子……
類似花錢買不到好體驗的經歷,讓消費變成了遭罪。不少人甚至會有“體驗焦慮”,總擔心錢花了,卻沒享受到與之匹配的服務。
服務評價亂,“好評”不可信
服務消費的評價標準,往往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一些點評服務公司甚至收錢做推廣。急需更多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為消費者決策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找保姆不容易,不是我太挑剔,是真不好選。”上海浦東某公司員工李曉近期打算為生病的父母請一位保姆,可半個多月還沒找到中意的。
李曉先到小區附近的家政公司咨詢,工作人員介紹說,公司的保姆分金牌保姆、四星保姆、三星保姆等,級別越高,收費越貴。
“不同級別的保姆,服務水平差別很大嗎?”李曉問。
“當然有差別,級別越高肯定越好。”工作人員說。
“究竟好在哪?有具體標準嗎?”李曉追問。
“那可不好說,只能你自己判斷了。”對方含糊其辭。
這樣的回答,讓李曉一頭霧水。回到家,他上網查找了一些網友的經驗。不少網友說,其實很多所謂的高價金牌保姆,工作態度還不如一些剛剛從業的普通保姆。
服務不像實物商品,衡量標準不夠明確。比如買彩電,質量、性能好不好,都有具體參數為標準,看得見、摸得著,消費者心里有底。而服務消費的評價標準,往往有一定的主觀色彩,更容易引發焦慮。
消費者購買服務,特別需要有參考價值的信息。在這種需求下,一批點評類軟件快速發展。這些軟件可以為消費者提供餐廳、酒店、商場、景區服務等各方面的信息。然而,也有一些提供評價服務的APP為了盈利,和一些商家進行商業合作,任憑商家花錢買好評,降低了其提供信息的可信度。
北京市朝陽區管莊附近一家牛肉面店的老板說,經常有一些提供“點評服務”的公司派人上門要求合作,每個月只要幾千元,就能把店里的評價“做得很漂亮”。如果不交錢,就很難在APP上找到這家店。
李曉認為,如果評價可以花錢買,就失去了參考價值。服務消費市場急需更多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為消費者決策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標準須明確,“劣幣”應嚴懲
完善和明確服務市場的標準,同時更多關注服務消費類的投訴,讓鉆空子的企業寸步難行,讓吃虧上當的消費者得到應有賠償
“說好10多萬元,結果花了20多萬元,所謂的‘實在報價’真坑人!”北京市昌平區居民邵琳近期剛剛完成了新房裝修,在結算裝修費用時,被裝修公司提供的賬單嚇了一跳。
今年5月份,邵琳購買的新房終于交房,裝修前夫妻倆比較再三,最終全包給了北京某知名品牌裝修公司。
“簽訂合同時對方聲稱實實在在報價,基礎裝修費用預估10萬元左右,并承諾最終裝修費用上浮不超過10%。”邵琳回憶說,等到裝修結束,裝修公司卻拿出一個接近25萬元的賬單。
哪些服務項目需要多付費?邵琳一一對比,發現貓膩還真不少:比如裝修水管、電線長度,比估算高很多;每個房間刷不同顏色的墻漆,需要支付額外的工費;衛生間的防水材料,比預算的價格高出1倍……
“水管、電線究竟用了多少米,根本沒辦法核實。裝修材料用的什么牌子,也都是裝修公司說的。不明不白多花了這么多錢,心里很不爽。”邵琳說。
“低報價招攬顧客,等裝修開始后不斷加錢,賺取利潤,已經成為裝修行業的潛規則。”北京朝陽區某裝修公司老板曹偉說。
比如,80平方米的兩居室,如果從毛坯狀態開始裝修,改水電加上基礎裝修的材料費、人工費,成本一般不低于10萬元。但大多數裝修公司的初始報價往往低于成本價。
這些裝修公司會做賠本買賣嗎?當然不會。他們的小聰明就是在裝修過程中,以一些合同里沒有約定的項目為由,增加裝修費用。
曹偉說,大多數人在裝修前,一定會找很多家裝修公司分別做出預算,然后再決定找哪一家。如果別人報價低,肯定更容易被接受。
曹偉曾經嘗試過實實在在報價,并且明確告訴客戶,費用不會再增。別人報價雖然低,但后期費用一定會增加很多。但最終,客戶還是選擇了低報價的裝修公司。從那以后,曹偉才明白,不玩“低報價再加價”的套路,根本接不到活兒。
“買服務”中的焦慮心態,說到底反映了市場上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分辨,消費者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從根本上緩解消費者購買服務時的“體驗焦慮”,必須增加優質服務供給。在一個秩序良好的市場上,要建立好服務有好回報的優勝劣汰機制,激勵企業不斷改善服務。但國內的一些服務領域,由于秩序混亂,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影響了市場配置資源的正常功能。
“當務之急是好好管管這些市場。”邵琳說,一方面要完善服務市場的標準,讓提供服務的企業、購買服務的消費者有明確的參考依據;另一方面,維權體系應更多關注服務消費類的投訴,讓鉆空子的企業寸步難行,讓吃虧上當的消費者得到應有賠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