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四個“世界廁所日”,在光鮮亮麗的城市建筑中,公共廁所往往因為不起眼、被忽視而淪為城市文明的“短板地帶”。
如今,在越發便捷發達的城市街頭,找廁難、排長隊、臟亂差的“如廁難”現象依舊在每天上演。那么,城市“如廁難”到底難在哪里?破解“如廁難”又需排除哪些障礙?
????資料圖: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公廁指示標。吳合琴 攝
找不著
——公廁如何不再“隱身”?
“請問這附近有廁所嗎?”“您知道最近的廁所在哪嗎?”
走在城市街頭,公廁難尋,難倒了不少人。在中國眾多城市中,公廁隱蔽、密度小,“找廁難”往往是城市“如廁難”的第一道關。
早在2003年,原建設部發布的《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范》,對城市公廁設置間距和數量就有明確規定,即居住用地設置間距500—800米,3-5個/km;公共設施用地設置間距300—500米,4-11/km;工業、倉儲用地設置間距800—1000米,1-2個/km。
不過,實施10余年來,或因投放不科學,標識不明顯,引路牌錯誤,檢修不及時等等原因,找廁難依舊是許多城市“廁所革命”的一道現實難題。近年來,互聯網中出現的眾多“找廁所”APP,也從側面反映了,城市中公廁難找的尷尬。
今年4月,為了解決找廁難,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稱,新的《北京市公共廁所建設標準》有望出臺,年內北京將對重要街道附近的首批700座公廁進行改造提升,同時,要達到300-500米之間就有一座公廁。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破解找廁難,單純的擴大公廁數量并不能解決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研究員支振鋒此前對中新網記者分析,公廁改革需要細致便民的考量,也需要宏觀和科學的城市發展規劃,政府在做新區規劃和老城改造時,對于公廁的投放位置、建設設計應更科學、更便民,讓公廁不再“隱身”。
????資料圖:2014年5月1日,游客在故宮臨時廁所外排長隊。張一正 攝
排長隊
——廁位比例到底如何調整?
找到了廁所,卻排不上隊,“如廁難”的第二道關就是廁所門前的“排長龍”。在人流密集的商場、車站、景區等,上廁所排大隊,特別是女性上廁所排大隊的場景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有媒體近日報道,在第四個“世界廁所日”到來之際,住建部發布了新版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這份標準的制定基于對72.6萬人如廁時間的充分研究分析,新發布標準中將女性廁位與男性廁位的比例提高到3:2,人流量較大地區為2:1。
有媒體用“女同胞福音”的標題報道這一“廁位國標”的發布,其實,對公廁廁位配置比例的國家標準在11年前就已經出現。
原建設部在2005年出臺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曾明確,公共廁所應適當增加女廁的建筑面積和廁位數量,廁所男蹲(坐、站)位與女蹲(坐)位的比例宜為1:1~2:3,獨立式公共廁所宜為1:1,商業區域內公共廁所宜為2:3。
舊標準中的“宜為”一詞,一直被一些學者指責為“公廁國標”實施多年來,“女性如廁難”問題長期無解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一些年輕女性在廣州、鄭州等地頻繁上演“占領男廁”的行為藝術,引發社會關注。多年的廁位之爭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不乏針對公廁廁位比例的改善措施,諸如增加臨時公廁,設計無性別廁所等等,然而,地方探索多難見實效。
公共區域如廁何時不再“排長龍”?女性如廁何時不再有“等待尷尬”?新的“公廁國標”發布后,實際落地成效如何,值得期待。
臟亂差
——公廁環境衛生如何改善?
城市街頭,遇到內急的你,如已幸運找到廁所,并且終于排到了廁位,那么,你將面對“如廁難”的第三道考驗——廁所衛生環境。
惡臭撲鼻、門鎖缺損、無水漏水或是廁位常年貼著“暫停使用”……在很多人眼里,“臟亂差”幾乎已成街頭公廁的形象標簽。
其實,針對公廁的內部環境,在2013年2月,原衛生部曾就強制性的公廁國標《公共廁所衛生標準》公開征求意見,標準將廁所臭味分為四個等級,并明確評臭人員由3人組成,其中至少包括一名專業人員。此外,征求意見稿要求,附屬式公共廁所每平方米蒼蠅數小于等于1只,獨立式公共廁所小于等于3只。
不過,這些臭味分級、蒼蠅限值的諸多規定,在輿論中的爭議之聲不斷。
除了衛生環境,廁位無隔板、洗手池缺失、水管停水漏水、沖水故障等等,這些公廁的運行檢修問題到底該哪個部門負責,由誰來監督督促,也是公廁“臟亂差”問題遲遲難解的原因之一。
公共廁所是一座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也是觀察一個城市和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公廁環境衛生的維護和提升,其實也在考驗著市民素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自覺抵制不良如廁行為需要人人參與。
華而不實?
——廁所革命,是追前衛還是保基本?
一邊是“如廁難”成為城市市政建設的久病沉疴,一邊是有些地方大興土木熱衷建設“豪廁”。
一些城市街頭或旅游度假景區,為了形象建設,不惜花重金修建星級公廁已不再是“新聞”。
這些在城市街頭略顯“另類”的公廁,有的擺沙發,掛電視,設飲水機,有的還覆蓋免費WiFi,配置休息室。
今年4月,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就曾表示,北京今年將在房山、通州建設100座“第五空間”。這些名為“第五空間”的公廁,在保留如廁功能的基礎上,還包括數個其他獨立區域,如第三衛生間以及專為殘障人士、老人以及母嬰的如廁設計。此外,還將配備繳費、取款、WiFi上網、休息室等功能。
這種“第五空間”的公廁不僅出現在北京,近年來,在重慶、山西的一些地區,類似的新型公廁也曾出現。
不過,這種“豪華公廁”每每現身都引來輿論爭議,今年4月,媒體報道“北京‘第五空間’公廁覆蓋WiFi”的消息時,一些網友就調侃,“街邊公廁能先保障有紙嗎?”
中國的廁所革命,是先追前衛還是先保基本?一些專家表示,廁所的主要功能是如廁,在有限的公共投入中,首先應該解決和保障公廁位置便民、環境衛生、設施完整等,這才是民眾最基本、最根本的需求所在。
?
?
相關鏈接:
世界廁所日:潘基文呼吁盡快解決廁所設施缺乏問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