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外20名學者聯名撰寫的一篇名為《有關NgAgo的問題》的學術論文在《蛋白質與細胞》雜志上發表。這是首次公開發表、專門針對無法重復韓春雨NgAgo實驗的學術論文。昨日,韓春雨回應,科學論文會用科學論文回應,將發表近期實驗結果,不過他隨即補充,論文不會馬上發表。
韓春雨事件曾經一度是熱點,無論是最初引發轟動的“諾獎級成果”,還是隨之而來的各種批評和質疑,問題起碼始終處于科學研究范圍之內。可現在還有多少人持續關注事件呢?真相的拖延不決早將公眾的耐性消磨殆盡,隨著相關媒體的深入報道,純粹的一場科學實驗逐漸同高校、團隊、商業機構等各方利益牽連起來,事件負面影響越來越大。
是時候給韓春雨事件畫上句號了。該由誰來畫呢?按理說最合適的人選當然是韓春雨本人。韓春雨也是整個科研團隊中最敢于直面媒體、常常積極拋出新信息的人,可惜,他卻總是習慣自食其言。在此之前,韓春雨曾表示,愿意與對實驗抱有懷疑態度的專家、學者面對面討論。為此,不少國內外實驗室派出實習生,希望現場觀摩韓春雨團隊屢屢提及的“卓越的實驗技能”。但是,實習生們無一例外被排拒在基因編輯實驗之外,究竟是韓春雨忘了自己的承諾還是又有新的“商業機密”需要保護?不得而知,但我們至少明白,希圖其本人道出真相已不大可能。異樣的是,韓春雨團隊的其他成員同樣三緘其口,并有意無意地回避多次國際會議。在實驗取得成功后,他們卻不愿意與國際同行分享最新成果、不主動尋求認可,著實令人匪夷所思。
我們也曾一度將希望寄托在其他科學家身上,希望他們通過學術對話打破沉默,可從最初國外實驗室抱怨無法重復結果,到現在國內外科學家聯名質疑,對話非但沒打開,反而陷入了更為尷尬的自說自話的境地:同行們的實驗不斷失敗,韓春雨團隊私密進行的實驗卻接二連三取得成功。要使雙方交流有效,彼此坦誠、無所隱瞞是必要前提,若韓春雨團隊始終采取如此敷衍了事的態度,顯然永遠別指望能就此畫上句號。最初出現質疑聲音時,《自然—科學技術》雜志便表示將展開專項調查,據說調查仍在進行,可我們不妨想象一下,雜志社的調查將如何進行?顯然是委托獨立第三方進行重復實驗。這樣的話,即使最終結果出來,韓春雨團隊難道不可以故技重施嗎?我們也曾希望法律能夠成為終結事件的有力武器,畢竟韓春雨團隊屢屢強調自己的成果已為某些商業機構采用,若其所言屬實,我們完全可以從該商業機構著手調查,因為在實驗成果存疑的情況下,其中存在著明顯的商業風險。然而,韓春雨團隊對合作機構的名字諱莫如深、不吐一言。
根據我國現下的學術體制,最適合澄清事實、展開調查的是韓春雨團隊所屬單位河北科技大學,高校學術委員會必須對已如此公開化的質疑做出正面回應,可觀其所行,同樣屢屢食言,早已喪失公信力。究竟該由誰來為事件畫上句號,這絕非一個簡單的問題,由事件進展可推知,我國科研共同體缺乏應對這種情況的有效經驗、國家相關部門同樣因缺乏法律授權而不得介入。如何防止“后來者”模仿此類行徑,從而危及科研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性、甚至危害國家聲譽等,這些問題均刻不容緩有待解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