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治理群眾“辦證多、辦事難”問題,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通知》。一年以來,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過20個省份出臺具體工作方案,全面清理各類“奇葩證明”和繁瑣手續。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與過去相比,全國多地基層派出所和社區開證明的數量已明顯下降。不過,在一些地方,如“無小三證明”“家庭婦女證明”之類的“奇葩證明”還被要求出具,一些公證、銀行等非政府部門成為索要證明的大戶。
今年8月份,公安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對共計29類開證明的情形作出明確規定。
據了解,北京市目前取消、調整了74項政府部門要求基層開具的各類證明;黑龍江省已在省級層面取消83種證明,其中包括合葬證明、未婚同居證明、癌癥證明等;鄭州市目前已明確取消了22項證明,其中包括外傷證明、同意骨灰取走證明、健康證明等。
有的地方則為證明列出“準入清單”。廣東省佛山市目前已完成1930項審批服務事項的標準化工作,在社區、村居層面列出77項村居事項列表。惠景社區居委會主任李俏麗介紹說,現在,社區只能開具事項清單中的證明事項,清單外的不能隨便開。
隨著取消“奇葩證明”各項工作的開展,目前,一些地方的社區、派出所開具證明的數量已經明顯減少。洛陽市民政局曾統計,清理整頓前,洛陽市社區經常出具證明加蓋公章的項目40余項,平均每個社區一年出具的各類證明在200份以上。洛陽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清理整頓后,社區出具證明項目將減少到27項,預計每個社區開具證明的數量將減少三分之一。
佛山市公安局治安支隊支隊長黃小龍介紹, 2012年以來,佛山各級公安機關每年開具的各類戶籍證明大約31800份;去年9月到今年9月,開具的各類證明6000多份,只有過去年平均數的五分之一。
記者發現,雖然目前開具證明的數量比之前有所減少,但是“奇葩證明”的需求仍很旺盛。
公安部規定,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對個人一律不予以出具。然而,不少企業仍然要求求職者個人到派出所開具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
繼承遺產證明、無小三證明、無繼子證明、無養子證明、無私生子證明、無干兒子證明等各種關系證明,仍然讓派出所民警頭疼不已。而這些問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通知中就早已提出,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證明和蓋章環節,原則上一律取消。
據了解,東部某市曾統計,全市總共有24項事項需要群眾提供社保證明,其中政府部門22項、非政府部門2項。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需要提供社保證明的法律依據,僅僅是部門的通知或決定。比如,建設部關于修改《城市房屋白蟻防治管理規定》的決定,其中第六條規定相關單位需要“有生物、藥物檢測和建筑工程等專業的專職技術人員”,但該市除了要求專業資質外,還要求提供社保證明。
另外,模糊條款也為“奇葩證明”提供了生存空間。佛山市行政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蔡國雄說,在一些法律法規中,往往附有兜底條款,規定需要提供證明的還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成為一些部門隨便要求群眾提供證明的依據。
記者發現,一些地方取消“奇葩證明”的政策,主要針對政府部門,對社會機構還沒有覆蓋,由此產生“一邊不開,一邊還在要”的窘境。
鄭州市民劉珍珍為辦理房產處理需要委托證明。公證處要求她出示單身證明,稱是對她權利的保護。但是民政局已經不再辦理類似證明。劉珍珍認為,清理“奇葩證明”不應該使老百姓陷入兩邊“踢皮球”的困境。
據了解,今年7月,司法部發布關于廢止《司法部、建設部關于房產登記管理中加強公證的聯合通知》的通知,明確繼承房產不用公證。廣東某市一公證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繼承法,繼承遺產需要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關系證明,其中子女關系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7月之后,雖然不再強求這些證明,但因相關細則暫時還沒有出臺,出于謹慎考慮,公證繼承方式仍需要出具無非婚生子女等證明。”
李俏麗、梁恭智等基層干部反映,經過治理,現在政府機關索要證明已經相對比較規范,數量大幅減少,但公證、保險、銀行、私企等社會機構的證明索要量很大。此外,各地治理力度、進度不一,也導致跨地區的“奇葩證明”難以禁絕。
多位基層干部認為,目前,一些地方推進“互聯網+”、一門式政務服務等信息共享政策,從源頭上有效避免了各類“奇葩證明”“循環證明”等現象。但是,在破除各類“信息孤島”的過程中,一些“政策夾縫”給各種無謂證明留下了滋生空間。應統籌建立起全國統一、明確的、公開的審批標準和辦法,取消互為矛盾、過時無效、無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審批事項,徹底消除產生“奇葩證明”的根源。(央視記者鄭曉明)
?
?
相關鏈接:
整容前的王鷗長這樣?十年來不溫不火的她當“小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