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鞏固“穩” 積蓄“進”
——透視前三季度31個省份經濟增長背后的新動能
光明日報記者 馮蕾
2016年只剩下30余天,從已公布的各項數據看,全年6.5%以上的經濟增速可期。截至11月22日,31個省份已陸續公布各自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及相關指標。西藏、重慶、貴州、天津、江西、安徽、福建等26個省份GDP增幅“跑贏”全國,其中有23個省份GDP增速超過了7%。
沈陽新松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對準備出廠的機器人進行最后的調試。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攝
1、26個省份GDP增速超6.7%:
穩在“增速”,進在“結構”
【數據】
最新數據顯示,除了北京、上海前三季度GDP增速與全國6.7%持平,山西GDP增速(4.0%)、遼寧(-2.2%)、黑龍江(6.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外,其余26個省份的GDP增幅均“跑贏”全國,其中有23個省份GDP增速超過7%。
前三季度全國各地經濟增長方面,西藏、重慶以10.7%的增速領跑全國。貴州前三季度GDP增速依然保持了10.5%的高速增長。值得關注的是,從2014年到今年前三季度,重慶GDP增速已是連續11個季度領跑全國。
透視重慶的發展模式,新動力主要來自于電子信息產業和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的貢獻。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重慶市戰略性新興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6%,增速高于工業整體增速12.2個百分點,拉動重慶增長2.8個百分點,貢獻率為26.5%。
同時,隨著沿海產業加速西進,一大批電子信息巨頭落戶重慶,傳統汽車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的持續增長成為重慶經濟增長的重要動能。
同樣,貴州經濟增長背后,也與新興產業快馬加鞭密不可分。據該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前三季度,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3.5%,增速比工業整體增速快將近30個百分點。緊扣創新驅動,發掘新的增長點,貴州經濟在轉型升級中收獲信心。
對于北京、上海兩個特大城市來說,近年來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但三次產業結構和產業內部結構的深刻變化,正在激發著新活力——
前三季度,北京、上海的經濟增長率均是6.7%。但值得關注的是,上半年服務業占北京GDP比重已經高達81.9%,引領著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其中,既包括快遞業和文化出版業,也包括金融、信息等現代服務業。
再看上海,前三季度,生產性服務業十大重點領域共實現營業收入16322.9億元,同比增長11.37%。蓬勃發展的第三產業中,金融業的位置更加凸顯。上半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超過2400億元,以17.1%的增速領跑全國。
2、10余省份增速較上半年回落:
穩在“改革”,進在“創新”
【分析】
財政收入、工業企穩與投資加快成為穩增長的重要支撐。與9月相比,10月,財政收入增速明顯回穩,稅收收入增幅由負轉正。從今年3月開始,規模以上工業增速已持續8個月保持在6%以上的水平。尤其,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兩個月加快,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速加快,表明市場需求有所改善,內生動力正在增強。
觀察前三季度各省數據,天津、遼寧、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的經濟增速較上半年有所回落。出現回落的省份中,有7個集中在東部地區,3個在西部地區,1個在中部地區。
增速短期出現放緩,一方面受世界經濟總體放緩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有加大結構調整、嚴格實施環保標準等因素,尤其,在東北地區,正在經歷結構轉換、動能轉變的艱苦過程。
前三季度,全國平均經濟增長6.7%,遼寧-2.2%,吉林6.9%,黑龍江6.0%。東北在全國四大板塊中墊底,增速偏低。但值得關注的是,吉林的GDP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工業增加值和財政收入均表現較好。綜合判斷,東北經濟是在不斷筑底過程中,再出現大幅度下滑的可能性不大。接下來,如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政商環境,這將成為東北經濟破局的關鍵。
較之上半年,蘇、浙、粵三個經濟大省前三季度的增幅有所回落。
隨著東部地區的一些傳統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傳統工業、制造業的比重下降明顯,經濟出現回落也是正?,F象;同時,工業的快速增長也適當將西部地區的GDP增速推高。
以浙江為例,前三季度浙江GDP增速從上半年的7.7%回落到7.5%。
7%以上的增速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適當放慢腳步,是為了走得更好。
圍繞“三去一降一補”,浙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為經濟的長遠發展蓄力。
這是來之不易的“降”——前三季度,浙江企業每百元的主營業務的成本為84元,下降了0.8元,企業的財務費用支出同比下降了9%,其中利息支出下降了13.5%。鋼鐵行業的“去產能”任務更實現了“五年目標一年完成”。
這是難能可貴的“增”——企業利潤明顯增長,1至8月,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率2627億元,同比增長17.2%。今年以來,浙江工業新產品產值對浙江省工業增長的貢獻達到了86.2%,其中,光纖、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等產品產量引人矚目。浙江的產能利用率已經由二季度的78.2%提升到目前的78.9%。
?
3、10余省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
穩在“當前”,進在“長遠”
【政策】
11月14日,李克強總理在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座談會上強調,做好經濟工作,要落實新發展理念,穩定和完善宏觀政策,著力在鞏固“穩”的基礎上下功夫,多在積蓄“進”的力量上出實招,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加突出提質增效,不斷擴大經濟向好態勢。
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和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2016年被賦予更多新的期盼。衡量改革與發展成效的一個重要標尺,就在于百姓的“獲得感”。?
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已經有10個省份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內蒙古、廣東、福建、遼寧和山東。
從收入排名看,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收入排在前十位的省份分別是:上海(43185元)、北京(42426元)、浙江(36093元)、江蘇(30592元)、廣東(29752元)、天津(29662元)、福建(28481元)、山東(25561元)、內蒙古(24895元)、重慶(22840元)。
從收入增速看,前三季度,貴州、青海城鎮居民收入增速為9%,部分省份的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超過了8%。上海城鎮居民收入同比名義增速為8.8%,北京為8.4%,廣東為8.5%,天津為8.9%。大部分省份居民收入增幅“跑贏”了GDP。比如遼寧前三季度經濟增速為負,但是居民收入保持了6%以上的增幅。
為了保障低收入群體利益,截至目前,今年已有包括河北、江蘇、上海、北京等9個地區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上海以2190元的月最低工資標準,名列全國首位。
備受關注的保障房建設正在加快。從上半年的數據來看,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的套數已經接近全年的基本建成目標任務。
截至三季度,北京市保障房開工數量已經達到5.64萬套,遠超今年5萬套的任務量,在前三季度完成了全年任務的113%。
透過前三季度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到,多項指標好于預期,結構調整、民生改善呈現許多亮點,新動能加快成長,企業效益改善,這些都支撐了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信心。
著力在鞏固“穩”的基礎上下功夫,多在積蓄“進”的力量上出實招,中國經濟必將收獲更多信心和希望。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