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新社記者 鐘欣 攝
中新網11月24日電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戴東昌24日指出,交通扶貧規劃制定過程中,一直把資金政策作為規劃研究的重點,使規劃能夠落到實處。主要從車購稅補助、爭取政策支持、加大地方投入力度、鼓勵創新投融資模式四個方面強化資金保障。
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及交通扶貧工作開展情況,并答記者問。
會上,有記者問:貧困地區往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財力也比較薄弱,但是貧困地區又往往處于山區或者偏遠地區,公路建設成本比較高,資金需求比較大。請問到2020年要完成這個規劃,能不能匡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資金?交通部會采取哪些措施來保障這些資金需求,有哪些特殊政策?
戴東昌回應,規劃是基礎,資金是關鍵。規劃能不能落得下來,除了組織保障方面,關鍵是資金。所以,在交通扶貧規劃制定過程中,交通部一直把資金政策作為規劃研究的重點,使規劃能夠落到實處。對于這些貧困地區來講,剩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成本很高,自身財力有限,交通部在“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中,考慮到這些地區的實際困難,加大了投資補助力度,主要從四個方面強化了資金保障:
第一,交通部部大幅提高車購稅補助標準。一是將國家高速公路的中央投資補助標準由“十二五”期平均占總投資的15%提高到30%,這是對貧困地區,是占總投資的30%,占建安費可能就到40%多,這樣基本上就能夠撬動高速公路的建設。另外,普通國道的補助標準,由“十二五”期占總投資的30%左右提高到了50%。鄉鎮、建制村通硬化路的補助標準提高到平均工程造價的7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再加上省級財政和其他方面的資金,貧困地區基本上就不要有配套資金。“十三五”期投入到貧困地區公路建設的車購稅總投資資金超過8400億,比“十二五”時期的5000多億有了大幅度提高,占全國車購稅預計征收總規模的54%,超過一半以上的錢放在了貧困地區。在交通部研究車購稅補助標準和補助政策的同時,除了普遍提高貧困地區的補助標準之外,交通部還采取了差異化的政策,對一些貧困深度系數高的地方,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也就是特惠政策。比如通村硬化路,其他地方每公里補60萬元,這樣的地區就有可能達到70萬元。采用不同的系數進行差異化,這樣能夠更切實際地解決貧困地區資金的需求和需要。
第二,用好用足現有政策,爭取政策支持。交通運輸部不僅僅關注自己這塊蛋糕,還用好中央和地方的各方面政策。具體來講兩個方面,一是爭取中央專項建設基金,在發改委和國開行的支持下,將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納入到它的支持范圍,對高速公路的支持比例由原來的14%提高到了40%,這樣就有效地緩解了高速公路特別是地方高速公路資金的籌措壓力,也增加了吸引社會投資的能力。通過中央專項建設基金,加上車購稅資金,增加資本金的投入,能夠更好地利用好杠桿來撬動社會資金。二是爭取國開行和農發行開發性的金融信貸,支持農村公路建設和交通扶貧。交通部和國開行和農發行也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就支持交通扶貧開發工作形成共識,爭取兩家銀行低效率長期性的金融信貸支持。特別是像抵押補充貸款PSL,深受貧困地區的歡迎,各地利用PSL貸款,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大大加快了農村公路的建設。
第三,加大地方投入力度,形成合力。交通部與24個省級人民政府簽訂了交通扶貧部省共建協議,督促地方政府落實脫貧攻堅的主體責任,協調地方政府同步加大地方政策的支持力度,包括地方的財政性資金,以及地方債券和專項債券等。
戴東昌表示,最后一方面是鼓勵創新投融資模式。現在貧困地區協助開展PPP撬動社會資金。交通部開展了試點工作,出臺了推廣辦法和一些細則,鼓勵地方開展大量有益的探索。許多省也都成立了不同基金,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來解決和緩解資金建設的困難。像貴州,在農村工作建養一體化方面開展了大量有意的探索。
這樣通過中央政策支持、地方協同合力,加上模式創新,緩解資金壓力,能夠保障交通扶貧規劃的落實。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