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人們要評職稱、發表論文,多選擇與相關雜志社聯系,進行論文投稿、發表的方式。隨著時代發展,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網站進行論文投稿,網絡成為學術期刊組稿的重要渠道。
然而,隨著學術期刊影響力的提高,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層出不窮,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術風氣,損害了作者與出版單位的權益,破壞了出版秩序。有專家認為,假冒學術期刊網站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有市場需求。當前,評定職稱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論文的發表量和發表刊物,這就為假冒學術期刊網站的存在創造了條件,因此打擊假冒學術期刊網站,需要從源頭治理,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職稱評定體系。
職稱評定促使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出現
為什么會出現假冒學術期刊及相關網站?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張浩文認為,這與當前我國所執行的職稱評定體系有關。
張浩文坦言,如今,教師、其他行業人士評職稱,主要以發表論文的數量和論文發表的刊物為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假冒學術期刊網站的產生。因為在評定職稱過程中,有些人因學術水平不夠或工作忙等原因完成不了論文發表的要求,因而從網絡上尋求幫助。有需求就有市場。
據了解,假冒網絡學術期刊的詐騙方式主要表現在通過盜用正規學術期刊官方網站信息,建立虛假釣魚網站,并通過購買搜索引擎排名、發布征稿廣告等方式誘騙、迷惑投稿人,騙取審稿或版面費。
“我覺得,主要還是在于中介。”張浩文認真地說,想評職稱,但是能力不足的人,部分人會采取從網絡上尋求幫助,主要是通過中介進行介紹。比如代理寫論文、代理發表論文等。
張浩文認為,如今,在網絡上代寫論文、代發表論文的中介很多,所以很多人想通過這種方式就達到評職稱的標準,因此才造成了假冒學術期刊網站的出現,也導致很多人上當受騙。
我省曾偵破兩起重大非法學術期刊詐騙案
談到假冒學術期刊網站一事,張浩文回憶,近些年,我省曾經發生過假冒學術期刊詐騙事件。
商報記者走訪省文體廳掃黃打非辦公室和省文化市場執法總隊獲悉,2011年,我省曾偵破《中國教育科研雜志》等非法教育類期刊詐騙案,該案被列為2011年全國“掃黃打非”十大案之一。
據介紹,2003年8月,我省符某夫婦成立公司專門從事非法期刊經營活動,通過假冒、偽造國內各省市刊號,7年中利用只有中學文化程度的員工組成“審稿編輯部”,編印了《中華醫學護理雜志》、《中國教育教學雜志》等20多種非法學術期刊。還設立數十個網站發布征稿信息,誘騙全國20多個省區市需要晉升職稱的人向其投稿。
2011年2月,省“掃黃打非”辦公室根據舉報,聯合海口警方歷時4個多月,一舉將該起特大非法學術期刊詐騙案偵破,查獲非法期刊24種2萬多冊、假公章93枚,抓獲9名犯罪嫌疑人。據統計,受害人達2萬多人,涉案金額1060多萬元。
2014年7月,我省再次偵破一起假冒學術期刊詐騙案,該案被列為2014年全國“掃黃打非”辦掛牌督辦案件。該案中,何某等5人自2011年
2月至2014年7月期間,通過建立虛假的醫學雜志網站,以在《護士進修雜志》、《中國醫師雜志》、《護理研究》、《中國預防醫學雜志》等期刊上刊登論文為由,先后騙取全國18個省市、3000人往其提供的涉案銀行賬戶中匯入共計1844601元。
這兩起重大假冒學術期刊詐騙案件中,主要投稿對象為衛生領域和教育等具有發表論文評職稱需求的領域。
將開展專項整治假冒學術期刊網站
據了解,為遏制論文發表不良傾向進一步蔓延,自本月中旬至12月31日,我省將開展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專項整治工作。嚴厲打擊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嚴肅查處利用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實施詐騙等違法行為,并取締非法設立的編輯部,打掉編印發各環節利益鏈條。
對未經許可擅自從事網絡出版活動的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協調文化執法等有關部門堅決予以處罰,對利用假冒學術期刊網站從事詐騙行為的不法分子,堅決予以追責。
教育引導權利主體采取多種方式進行維權,提升學術期刊出版單位自身防范能力,加快官網認證進程。
據介紹,在專項政治期間,我省將開展相關宣傳教育工作,積極鼓勵和受理群眾舉報,并根據相關投訴、舉報進行認真梳理,尋找有效的線索,展開調查。
同時,將加強網絡監測工作,摸清我省正規期刊底數及其網站開辦情況;對發現的重要線索嚴密追查,大力查辦典型案件。
此外,還將強化期刊出版單位的防范水平,明確投稿流程,并聯合相關部門,推動正規期刊網站建設,加快與相關重點互聯網企業合作,推進“官網”認證進程,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對網站精準定位,做好服務器的日常維護,確保網站正常登錄運行。
?
相關鏈接:
多省份已破冰 實行20余年的職稱外語考試將何去何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