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市政府新聞辦、通州區政府與市文物局聯合舉辦“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護與考古新發現”新聞發布會,發布了一系列考古成果,揭開了通州城塵封的身世之謎。
今年2月26日至9月28日,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市文物局、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建設辦公室責成市文物研究所對通州區潞城鎮的胡各莊村、后北營村、古城村等地區展開了考古調查、勘探與發掘。數月來,文物部門不懈努力,發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漢代古城,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學部委員劉慶柱指出:對這1092座從戰國、漢代到清代墓葬的解讀,將為多民族地區從思想上增加國家認同,舉出歷史范例。
千余古墓
縱貫戰國漢代至清代
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上午介紹,為確保副中心建設工程前期的考古工作順利進行,來自全國各地9家具有考古團體領隊資質單位的2000余人,積極支援副中心考古發掘,共同完成了101.3萬平方米的勘探任務。“勘探面積相當于142個足球場大小,還有4萬平方米的發掘任務。”
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共發掘戰國至清代墓葬1092座、漢代城址1座、漢唐窯址68座、灰坑8座、水井10口、道路1條。出土各類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4000余件(套)。對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墓葬、窯址、地層剖面共計60處遺跡進行整體遷移保護。
“考古發現的延綿連續的地層,既有自然堆積也有人為堆積,還有地震形成的斷裂層。”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考古遺存為了解通州地區2000年來自然環境的變遷、人地關系提供了證據。此外,大量戰國至漢代以來的墓葬形制多樣,為研究北京戰國晚期到漢代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大量文物為探索北京東部地區漢代的社會文化面貌、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密度和分布、喪葬習俗等提供了證據。“這些考古資料證實,副中心所在區域至少自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別是東漢時期社會繁榮、人口眾多。”
相關負責人還透露,本次在胡各莊村發掘出62座戰國晚期至西漢甕棺葬,“此前,甕棺葬的發掘較為零散,這么大規模的發現,尤其是成人甕棺的發現,還是第一次。”在本次發掘中,西漢墓葬發現了許多雕花磚,其紋樣多種多樣,包括回形紋、四神紋等六七種,“不同種類紋樣同時出現在墓葬,這是很少見的。”
此外,在后北營村還出土了古人的技術工具——骨質算籌,這在此前僅少量出現于大葆臺西漢墓,“而此次發掘出多達26支,保存得也十分完好。”本次發掘出土的布幣中以南方貨幣居多,“北京是燕文化所在地,這種布幣是南方人帶來的,這就是文化交融的物證。”
文化遺存
見證多民族融合過程
市文物研究所所長白巖介紹,本次副中心的考古發現與天津、河北等地的同類遺存極為相似。京東、津西、冀中地區,自古以來文化面貌上呈現一體性。“這里是中原農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不同民族間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區域,由此孕育了豐富多彩、極具特色的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部主任、學部委員劉慶柱也表示,本次發掘的1092座墓,年代從戰國、漢代一直延續到遼金元明清,“遼是從大興安嶺來的,金是從黑龍江來的,清是從遼寧來的,都是周邊少數民族,他們到這里留下了他們的文化,通過這次發掘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是怎樣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
劉慶柱解釋,在多民族多地區,其他少數民族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能通過日常生活反映出來。“通過遼、金、元、清的墓葬,特別是老百姓的墓葬或是中低層階級墓葬,我們能看出當年多元一體的國家是什么樣子。”比如,滿人自古尚火葬,到了北京地區就改成了土葬,這就體現了其對漢文化的認同。
“副中心的發掘看的不是‘寶貝’,而是精神上的東西,是國家的凝聚力。”劉慶柱指出,對這1092座從戰國、漢代到清代墓葬的解讀,將為多民族地區從思想上增加國家認同,舉出歷史的范例。
漢代城址
將揭開路縣故城面紗
本次考古工程中的另一大收獲,是在目前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方向的古城村,對漢代城址——路縣故城進行了進一步考古勘查。據介紹,春秋戰國時代,今通州地屬燕國。至西漢,今天的通州區境設置了路縣,屬漁陽郡。后王莽篡漢,改路縣名通路亭。東漢建立后,廢莽所改,恢復西漢舊稱,但改“路”為“潞”,始稱潞縣。
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的7月至9月,文物部門對路縣故城進行了總范圍約50多萬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試掘探溝11條,并選擇重點部位抽樣進行考古勘探。經過初步考古勘查,結合古城址的具體情況可將古城遺址分為城墻基址、城內遺存、護城河和城外遺存四部分。其中,城墻基址保存較好,北墻基址長約606米,東墻基址長約589米,南墻基址長約575米,西墻基址長約555米,四面城墻基址基本可以閉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總面積約35萬平方米;城內發現了一條南北向的明清時期的路面遺存和一條南北向的遼金時期的路面遺存;南城墻墻基外側約11米至13米處發現有護城河道遺存,河道走向與城墻基址走向基本平行,寬度約30米至50米。
何以將這座故城“斷代”為漢代?白巖介紹,在鉆探溝的包含物中,文物工作者發現了漢代的錢幣、陶片。另外,在城墻周邊的溝壁上,赫然掛著三個甕棺葬,這明顯可以看出是漢代的遺物。另外,目前還發現了鐵錛等生產工具,明顯帶有漢代的時代特征。
路縣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區唯一的秦漢城址。它在北京作為早期中國北方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經濟、軍事意義。劉慶柱表示,路縣是漢代漁陽郡轄四縣之一,這座基本成方形的城基本符合北方地區縣一級行政平臺的規模。此處目前已發現的出土物,完全可以證明它曾經作為區域政治平臺的“身份”,“比如,發現了直徑超過15厘米的漢代瓦當,這在當時一般都是府衙的規制。”
背景
通州不可移動文物
達236處
作為北京城市副中心以及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州區具有以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為代表的大量古建筑、古遺址及優秀近現代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據市文物局發布數據,目前,通州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登記項目236處,已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46處。其中包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大運河與通州近代教育建筑群),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以及其他市級地下文物埋藏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不同時期的古建筑類遺存等。2000年到2015年期間,市區文物部門共完成50余項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護工程,投入經費總計約1.4億元,使三教廟、燃燈塔等三十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得到全面的保護,一批文物建筑修復后對社會開放。
市文物局新聞發言人、副局長于平表示,北京市將推進京東大運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復展示中心文化項目,打造“三廟一塔”為中心的“通州味”傳統文化圈,打造通州、張家灣、漷縣古城及漢城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景觀,建設以展示運河歷史文化和舉辦高端文物展覽、重大文化活動的副中心現代化博物館和一批歷史文化展覽參觀場所。
記者 孫樂琪
?
相關鏈接:
為何起訴索賠154萬?北京“虎咬人”傷者家屬回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