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11月24日文章,原題:“慢就業”在中國開始流行張蓉蓉(音)不久前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她本有機會深造,但對教歷史的前途沒有把握,于是選擇做志愿者。
23歲的她如今在廣東山區一所中學教英語。學校提供食宿,一家非政府組織每月支付她2300元補助。今后兩年,她將從事這份志愿工作,同時要想好下一步怎么走。她說:“從事志愿工作的經歷有助于拓寬我今后的職業道路。”
在中國,張女士這種情況屬于“慢就業”。不久前,中國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就畢業后職業選擇對1.3萬名“95后”大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選擇繼續學習、創業或休整一年等形式的“慢就業”。
但輿論對是否鼓勵這種新現象看法不一。有的評論認為,使用“慢就業”描述未找到工作的畢業生是“自欺欺人”。造出這個新詞掩蓋了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問題。也有評論認為,讓大學生出去見見世面或者花時間多了解就業市場,并無壞處,“應該給有些畢業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設計自己的職業道路和人生規劃”。
北京的經濟學家胡星斗說,慢就業的產生有幾個原因。首先,經濟減速形勢下,畢業生不好找工作。另外,由于政府大力推動創業,許多畢業生想試試創業。但他同時認為,不存在大學畢業生過剩的問題。“中小企業和農業對大學畢業生需求旺盛。但多數年輕人寧愿沒事做,也不想干這些。”(作者鐘高平[音],喬恒譯)
?
?
相關鏈接:
近半數95后畢業生選擇“慢就業” 集中一線城市?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