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與醫療衛生領域的融合越來越深入與廣泛。剛剛閉幕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辦的“互聯網+智慧醫療”論壇,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和政府官員共同探討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應用。
當前,患者對醫療領域的不滿主要是“小醫院不愿意去、大醫院看專家難、大病治療負擔重”。醫療行業深度“觸網”能否改變“優質醫療資源不足、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看病負擔太重”的現狀?“互聯網+智慧醫療”將給患者帶來哪些實惠?
互聯網醫院、機器人醫生走進現實
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永久會址烏鎮,2015年我國第一所互聯網醫院開診。烏鎮互聯網醫院是一個基于“微醫”手機應用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記者走進烏鎮互聯網醫院沒有看到傳統醫院的掛號、取藥等窗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大屏幕。只需手機下載“微醫”應用,即可免去排隊掛號的煩惱,向各大醫院的名醫線上問診或線下治療。
烏鎮互聯網醫院于2015年12月成立,截至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甘肅、云南、貴州等17個省市落地,各地的互聯網醫院不僅是一個展示中心,更將設立實體門診,線下服務所在地周邊百姓。
“互聯網醫院可實現的功能很多,當前的主要功能有精準預約、在線復診等。”烏鎮互聯網醫院接待經理顧夢秋說,精準預約是針對醫患信息不對稱現狀,為患者提供精確分診和對癥就醫指導服務。患者提交精準預約申請后,專業分診人員將根據用戶提交的病情為患者精準匹配對癥的大醫院醫生資源。當然這些醫院都是和烏鎮互聯網醫院實現聯網合作的醫院。
很多疾病在治療結束后隔段時間需要復診,比如浙江的病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大醫院就診,如果患者就診的醫院和烏鎮互聯網醫院有合作,復診時就可以直接到烏鎮互聯網醫院,通過遠程視頻語音等技術在線復診,醫生給出治療建議,在當地做檢查,可以有效降低整體醫療費用。
微醫集團董事長兼CEO廖杰遠說,“互聯網+醫療”改變了過去人們只能前往醫院“看病”的傳統生活方式。通過網絡人們能夠隨時聽取醫生的建議,或是獲得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資訊。互聯網醫療不僅節省了患者之前大量用于掛號、排隊等候乃至搭乘交通工具前往的時間和成本,而且能更高效地利用優質醫療資源,緩解優質醫療資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問題。
“你可以擁有一個機器人醫生。”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百度公司展臺前,工作人員演示了“百度醫生”APP。打開APP,就可以在手機上點擊“專家問診”。選擇疾病種類,然后手機上會出現各種問題,就像向醫生問診,只要選擇“是”或者“不是”。
“最后機器人醫生會根據問答結果提供最終建議,比如讓你去醫院做什么檢查等。”工作人員說,因為醫療的特殊性,目前后臺還有專業醫生在審看這些問答的情況和機器最終給出的參考建議。目前,這個APP的用戶已有很多。
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互聯網+智慧醫療”分論壇演講中指出,目前互聯網+醫療在O2O服務、智能問診、精準基因分析和精準醫療以及新藥研發四個層次得到應用。他提到,計算機智能問診的準確率在迅速提升,計算機未來可能會超越醫生。
互聯網界的巨頭在醫療衛生領域都有投入。騰訊投資的卓健科技和丁香園,一個是為醫院提供互聯網化解決方案的技術供應商,另一個是從專業論壇起家走向線下,關注內、外、婦、兒、全科的平臺。阿里健康希望通過他們擅長的大數據分析、商業化運作,能夠切入更細更廣的健康管理需求中。
互聯網+醫療不會取代醫院醫生
盡管基于大量病例數據的機器人醫生可以問診,并開處方;互聯網醫院可以遠程會診、精準分診;有互聯網大咖甚至說“讓醫生下崗”,然而,互聯網+智慧醫療無法取代實體醫院,更無法取代醫生本身。
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在“互聯網+智慧醫療”分論壇發表致辭時表示,“互聯網+醫療”已在四大領域取得成效:在醫療服務領域,全國2000多家醫療機構開展了遠程診療等服務;在健康管理領域,正努力實現居民健康信息跨機構、跨區域、跨業務的互聯互通;在綜合監管領域,國家和省級的藥品、招標、采購信息平臺已經全部聯通運行,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跨省結算正加快推進;在健康產業領域,在江蘇、福建省,南京市、常州市、福州市、廈門市啟動了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建設的國家試點工程。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教授李蘭娟參與創辦了云醫院,她認為,互聯網技術應用于醫療健康,一直是互聯網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應用領域。通過數據,可以把醫學專家積累的寶貴經驗轉化成標準化的知識基礎,做到數據驅動醫療服務。“不過,互聯網醫院不可能取代實體醫院,也沒有必要。未來的醫院,要么有互聯網這樣的組成部門,要么有單獨的互聯網醫院,做一些獨特的適于互聯網的醫療服務。”
“互聯網和醫療咨詢、會診的結合在很多方面都會給老百姓帶來好處,但必須做到規范化,否則物極必反。”李蘭娟說,比如醫生看病,很多時候必須面對面才能綜合看出患者的具體情況,在某些疾病上更是如此。所以是不是能在互聯網上看病或開處方,需要嚴格規范,必須根據疾病、患者情況、醫生能力的不同等多方面因素去區分對待。
另外,“O2O模式在其他行業已經探索和發展很久了,對于送藥上門來說,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模式的具體操作方式。”李蘭娟說,如果是醫院延伸的送藥服務,早已經在實踐,如果是用戶自主購藥,必須要符合藥品類別管理制度,否則容易造成亂用藥現象。
互聯網+智慧醫療的技術難題也是一大痛點,大數據時代信息共享帶來實惠,但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問題值得高度關注,尤其是醫療關系到人們的健康與生命,平臺的安全與穩定是最大的挑戰。
急需建立管理規范行業標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說,互聯網+醫療的融合,最關鍵的是要建立符合醫學規律和社會規律的運行機制,與現實醫療工作緊密銜接,研究符合醫療質量標準的技術方式、管理規范、行業標準等。
“醫療是用在人身上的,與人的健康與生命息息相關,所以企業要對用戶負責,不要炒作概念,技術一定要真正成熟與安全,再投放市場。政府也要做好引導與把關。”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說。
詹啟敏認為,互聯網醫療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方向,現在發展勢頭很好。不過,互聯網醫療目前仍在發展與成長過程中,沒有完全成熟,政府、企業和公眾都要保持一個客觀的態度,避免在近期內對其期待過高。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模式與機制、適用范圍、技術、相關法律法規與倫理等,都亟待完善。
東軟集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劉積仁說,互聯網醫療不能因智能而代替醫生,不能因便捷而無視法規,不能因效率而舍棄安全,不能因技術而背離人文。
法國衛生部醫療服務司司長馬克西姆·考特曼在“互聯網+智慧醫療”分論壇上說,電子醫療不能任意采集數據。在法國的電子醫療中,涉及很多部門,首先就是監管,監管涉及不同內容,是對法律的尊重和遵守,在所有的行醫過程中我們是有監管的,不能任意地進行數據采集,要保證患者的隱私和信息安全。
?
?
相關鏈接:
中國航天員醫療保障接軌國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