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深圳房價上漲較快,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5年深圳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上漲47.5%,2016年4月達到63.4%的近年來最高漲幅。與此同時,今年3月25日、10月4日,深圳相繼2次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取得一定階段性效果,9月深圳新建商品房價格同比上漲34.5%,“10·1”后更是出現量價齊跌的現象,房地產上漲勢頭有所回落。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數據顯示,10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環比下降9.72%。有專家認為,深圳本輪樓市價格迅速增長,受供需兩側多重因素推動,在細化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同時,亟待完善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深圳“10·4新政”后開盤的第一個項目,位于深圳蛇口的“山語海”10月9日正式開盤,記者在現場感受到調控帶來的微妙影響。當天,這一樓盤開發商共推出500余套房源,盡管前來選房的人不少,但一些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由于近期全國范圍內限購政策密集,我只是來看一下,更傾向于觀察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入手。”在開盤現場的一位企業高管張先生告訴記者。
來自深圳市規土委的數據顯示,“山語海”的開盤均價為5.8萬元/平方米,比其備案均價6.4萬元/平方米,下降約10%,其開盤的銷售率為59.5%。“這顯示出樓市調控政策后市場已經趨于理性。”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表示,深圳“10·4新政”規定“社保三年改五年”“戶籍單身人士(含離異)限購1套住房”等較為嚴格的調控措施,有效抑制了房價過快上漲的趨勢,規范了市場秩序,調控效果初步顯現,成交量與價格更明晰的趨勢將在新政后的2-3周后開始展現。
而在二手房市場,市場看跌的預期正在逐步形成。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國慶后的首周7成二手房業主下調了房源價格。“再加上深圳二手房評估價已于近期進行調整,二手房交易費用有所增加,業主對后市的看空情緒將會繼續加大。”深圳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張媛說道。
根據深圳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的初步統計,國慶后深圳二手房市場呈現“量價齊跌”的特點,日成交量下跌約一半,“之前日成交量約300余套,現在只有100多套,下降趨勢十分明顯。”深圳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發展研究部總監徐楓說,“二手房的掛牌量也在下跌,目前的觀測是大約下降20%。”
不少業界專家認為,深圳是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城市之一,其價格走向常領先于其他城市。與部分熱點城市相同,深圳樓市上揚受宏觀因素影響,且價格敏感性較其他城市更強。但與此同時,深圳房地產市場也有諸多特點,供需兩側的多重因素推動了深圳本輪房價過快上漲。但房價的過快上漲將可能對深圳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不利于人才集聚、抬高了實體企業的成本。建議在細化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同時,完善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一是加強房地產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房產中介的立法工作,我們呼吁了很多年,但一直很難推進。我們也希望在這次房地產調控過程中,對立法等問題重視起來。”張媛說,在沒有法規罰責的情況下,中介市場的混亂確實對房價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10月4日調控后,深圳房地產經紀行業協會共收到330家“黑中介”的舉報,“而深圳一共備案的中介才440家。”專家建議,加快推進房產中介行業立法進程,加強二手房掛牌的“房源編碼制度”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大打擊虛假宣傳的同時,從制度層面減少虛假房地產信息的操作空間。
二是加強互聯網金融等金融創新的監管力度,設置房地產與金融業的“防火墻”。在10月底的專項檢查中,記者跟隨執法人員來到一家名為“合時代”的互聯網金融公司。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執法人員唐成孝說,該公司自10月以來發布了一系列房產項目貸款產品,通過房地產中介為購房者提供購房資金,借款資金比例超過房款50%,年利率達15%,涉嫌經營“首付貸”業務,屬于國務院《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中嚴禁的違規行為。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這類產品違背了監管機構對于房地產信貸相關政策的精神,使得監管機構對于房地產金融杠桿的控制變得無效,且屢禁不止,亟待加強常態化打擊力度。同時,要加強房產中介機構涉足金融產品的監管,建議在后期調控中,警惕首付貸、房產眾籌的“變形”產品,避免投資者通過新興金融創新規避監管。
三是創新土地供給模式,增大土地供應、穩定樓市供求關系。長期以來,深圳存在城市違建多、可用土地少等問題。專家認為,在城市更新土地供應的方式方面,建議簡化操作流程,減少審批時間,同時采用違建房改造成人才住房等方式,多措并舉加大土地供應。
相關鏈接:
非住宅地產去化壓力遠大于住宅 商業地產“沒銷路”
朗詩地產開啟抗霾公益行
北京工商等部門約談鏈家、我愛我家等十家地產中介
借營改增“炒房抵稅”是誤讀 僅利于商業地產活躍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