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在去產能過程中關閉的首座煤礦——石圪節礦,全部礦工成功轉型農民,無人失業。煤礦關閉后,產業往哪兒轉、2400多名職工往哪兒安置等問題,都擺在石圪節人面前。除了一部分工人分流到集團其他礦,剩下的1000余名職工就在自辦的企業里就業,有的造醋,有的搞種植,有的搞網銷,沒有一人下崗失業。(11月27日《央廣網》)
作為對國家產業結構性調整的重大舉措,“去產能”就是為解決產品供過于求而引起產品惡性競爭的不利局面,而尋求對生產設備及產品進行轉型和升級的方法。在淘汰落后產能、實施優化組合的過程中,被關停并轉的企業勢必面臨大量富余人員的轉崗與再就業。人們關注石疙節煤礦,不僅在于其對2400多名下崗職工的全員安置,更在于全部礦工成功轉型為“農民”。“無人失業”的言外之意,就是將“當農民”也被納入“再就業”的范疇,這無疑彰顯出就業觀的進步。
盡管人們習慣把不同社會分工,統稱為“各行各業”,坊間也不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勵志名句。但若在談及“工作”的概念時,“干農業”仍常常被排斥于“工作”之外。君不見“務農者”常常被填表為“無工作”,自謀職業難言“有工作”。這顯然是一種帶有傾向性的認知誤區。“工作”當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自然當歸屬“工作”之列。
2400多名礦工成功轉型農民,不只是為“去產能”過程中的人員安置尋出了一條轉崗通道,更不失為對“干農業算不算‘工作’”之問的肯定性回答,具有彰顯就業觀進步的標桿性意義。
其實,隨著人們對價值實現渠道嘗試的形式多樣,“務農”不算就業的觀念,早已被天翻地覆時代變遷所沖擊。農忙時收種農作物,農閑季外出打工的“亦工亦農”狀態,已成多數農民的生活常態,如今更不乏將農村責任田流轉后的“全職”工人。即便是那些“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早已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單純種地模式,而搞起養殖、種植、加工等多種經營。比如此次轉崗的石疙節煤礦就搞起了主要用于保健品材料的油用牡丹種植,且立下了“發展到20萬畝”奮斗目標。
我們點贊“石圪節的故事沒有落幕,石圪節精神還在,只要努力,就會有新的生路”的創業韌勁,更欣慰于“礦工轉型農民”的無怨無悔與觀念更新,企業轉型升級、舉國創業創新,尤其需要這種全新理念、博大胸懷和奉獻精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