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村的赫哲族群眾在新居前合影(5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建威攝
地處三江平原腹地的富錦市硯山鎮福祥村,是一個擁有563口人的小村,現有黨員14名。剛走進村,就能直觀感受到濃厚的“兩學一做”氛圍。
在去村部的路邊,一戶家庭的門牌與眾不同。半尺長、兩寸寬的標牌掛在家門正上方,“黨員戶”三個金字格外醒目。
這戶家庭的男主人吳登君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標牌是村里黨員“亮身份”的做法之一。“雖然不掛牌也是黨員,但掛上后心里就感覺有點不一樣,總覺得應該比群眾做得更好一些。”
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最基層的農村和社區學得如何?做得咋樣?《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在黑龍江省部分村屯(社區)調查時了解到,細化標準、方便操作的做法不少,亮身份幫群眾辦實事的案例很多,建章程、搭平臺等經常性教育的保障機制也在探索。
因地制宜不誤農時
“關鍵少數動起來,全體黨員來覆蓋,模范作用是紐帶……”村里的廣播喇叭正在播放“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順口溜。這是富錦市利用氣象系統的廣播向村里播放的。全市200多個村都能收聽到。
“這時節,在地里干活的農民多。用大喇叭廣播,不管是村里的老人、孩子,還是地里干活的年輕人,都能聽得見。”村支書姜弛說,趕在每天的天氣預報后播放,聽眾更多。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是黑龍江沿岸的一個少數民族聚集村,全村502人,其中赫哲族380人,黨員28人。下午4點多,記者驅車來到這個村莊。
赫哲族是漁獵民族,盡管前些年開始轉產學習種地,但最近受糧食價格下跌影響,又有不少赫哲人開始打漁。為了方便打漁,漁民都吃住在江邊的網灘,從5月份到10月份,一呆就是6個月。村里8名黨員現就住在灘地。
八岔村把“兩學一做”的前沿陣地搬到灘地。“我把學習資料帶到灘地,方便黨員就近學,還跟他們商量,如何以灘地為基礎發展旅游,提高赫哲人收入。”村支書游明國說,村里正和旅游公司洽談,準備開發赫哲族民俗游,農民都盼著呢。
一些基層黨員告訴記者,農村和城市不一樣,推進“兩學一做”,不能誤了農時,必須把握好不同區域的的時度效。
合格黨員有了具體標準
富錦市不僅在黨員家門口掛牌“亮身份”,表現好的黨員還掛“中心黨員戶”牌。“這牌往大門上一掛,村里老少爺們一走一過都看得到。”姜弛認為,掛上一個標牌,既是一種認可,督促黨員有個先鋒模范的樣,也是一個壓力,讓黨員“不模范點,都對不起‘黨員戶’這個標牌”。
“標牌在督促黨員的同時,還督促黨員的家人提高覺悟,支持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自身也按黨員要求做。”富錦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玉軍說。
在八岔村,合格黨員的標準有了更具體的內涵:帶頭遵守紀律、帶頭創業致富、帶頭服務群眾、帶頭促進和諧、帶頭弘揚新風,即“五帶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