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瑞典哥德堡大學學者喬奇姆·拉爾森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份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被國內一些媒體誤讀誤解,引發人們關注。(詳見本版2016年11月27日報道《存在耐藥性基因≠導致人體抗藥》)。
科學報道應該秉持什么原則和倫理?就此,本報“求證”欄目記者在瑞典專訪了論文作者拉爾森,并在北京采訪了科普研究專家和新聞傳播學者。
——編 者
研究未得出“人吸入帶耐藥性基因的霧霾空氣會被感染”的結論
記者:人們關心本次研究的樣本有多少?涉及北京的樣本是如何取樣的?
拉爾森:我們的研究基于864個樣本,而這些樣本并不是我們采集的,而是來自其他學者及研究團隊已發表的DNA序列。涉及北京的14個樣本,是一個學者團隊于2013年1月10日到14日的一場延續了5天的嚴重霧霾中采集所得,采集地點為樓頂、距路面10米處以及與最近的醫院、河流分別相距20米和690米處。當時的PM10濃度值最高為450。
我們不能判定耐藥菌含量與霧霾之間的關系,甚至不能說霧霾中的耐藥菌含量就比無霧霾空氣中的更多,因為研究所基于的空氣樣本全部來自霧霾事件。因此不能判定北京就含有比其他城市更多的耐藥菌。
記者:這個研究能否得出“北京霧霾現耐藥菌,人類最后的抗生素對它無效”“導致藥物失去作用”等結論?
拉爾森:不能,我們的研究并不能得出如此結論。我們的結論意在讓人們了解耐藥性基因是如何分布于不同環境中的,哪些環境中具有更多耐藥性基因等等。抗生素的失效當然是人們應該擔心的一個方面,但完全不在我們此次研究的范疇中。
記者:這項研究是初步的探索,還是已經可以得出確切結論了?一些媒體的報道是否與研究內容相符?
拉爾森:我們的研究是一個初步的探索。我認為一些媒體的報道是有誤讀的。有些媒體稱,吸入帶有耐藥性基因的霧霾空氣,會有被耐藥菌感染的危險,這絕對不是我們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而是人們口口相傳之后的誤解。
媒體要作橋梁,而不是帶來沒必要的恐懼
記者:是否了解這項研究的報道在中國引起的爭議?這種爭議對科學研究有哪些影響?
拉爾森:我認為,因誤解或錯誤而得到大眾關注,對于一個學術研究來說,不是一件特別提倡的事情,尤其是在造成人們沒必要的恐慌情緒的前提下。而正確的關注點應該在于,基于我們的研究結論,人們該如何進行更多耐藥菌方面的深入系統研究,以及將來使用何種方法來減少耐藥菌。
記者:媒體對科研論文的報道應堅持哪些原則?如何避免誤讀誤解?
拉爾森:我認為媒體報道應盡量學術化地來報道一項科研發現。這樣做確實有挑戰性,畢竟有時大眾并不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更加需要媒體來作為其中的橋梁,既要大眾讀懂,也要具備責任心以及描述事實的能力,而不是帶來沒必要的恐懼。
自從11月24日開始,我就不斷接到中國媒體的電話、郵件,我完全理解這個事情在中國所引起的關注,也認為作為一個學者,我應該承擔相應的解釋責任。所以我盡力解釋我們的研究結論,以減少錯誤報道的繼續擴散。
(李玫憶 劉佳)
?
?
相關鏈接:
兩岸學者:臺當局棄“一帶一路”推“新南向政策”是緣木求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