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西南方向的庫拉西尼海灣,由中國企業建造的東非最大斜拉式跨海大橋飛架南北兩岸,跨海大橋引橋與象征中坦友誼的坦贊鐵路交會而過。
40年前的鐵路與今年4月通車的大橋,分別成為坦桑尼亞兩個不同發展階段的標志,更如同兩條彩練,緊緊維系著中坦兩國的深厚友誼,也見證了中非合作的發展演進脈絡。
1976年,貫通東南部非洲的坦贊鐵路正式移交運營,為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活力,成為中非友誼的一座豐碑。如今,使用中國技術建造的尼雷爾跨海大橋幫助坦民眾實現多年愿望,成為坦桑尼亞的又一新地標。
尼雷爾跨海大橋全長680米,主橋為鋼筋混凝土雙塔單索面斜拉橋,主跨200米,橋面寬32米,雙向6車道。早在上世紀30年代,坦桑尼亞人民就夢想建造一座跨海大橋,由于種種原因,夢想一直未能實現。
在今年4月的大橋通車典禮上,坦桑尼亞總統馬古富力在致辭時說:“非常感謝中國承包商,你們的工作非常棒!大橋開通對達累斯薩拉姆當地的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并將拉動規劃中的基甘博尼濱海新區旅游產業發展。”
坦桑尼亞工程師埃里克斯告訴記者,大橋開通前,庫拉西尼海灣兩岸民眾交通往來主要依靠輪渡或陸路繞行,受天氣影響較大且花費時間長。大橋開通后,在早晚高峰時段可為兩岸民眾節省通行時間約1小時。
作為東非地區最大的斜拉橋,尼雷爾跨海大橋采用了許多世界一流的橋梁建造技術。據介紹,大橋建設期間,包括坦桑尼亞多個政府部門和科研單位都組織人員前來參觀學習,同現場技術人員進行交流。
參與大橋建設的中鐵建工集團東非公司總經理謝志翔告訴記者,尼雷爾大橋不僅是中國技術在坦桑尼亞的一次成功實踐,同時為坦桑尼亞提供了超過1000個勞動崗位,不僅將中國技術與管理經驗留在了當地,也為坦桑尼亞培養了一批橋梁建設人才。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和非洲老一輩政治家共同開啟了中非關系新紀元。從那時起,中非人民在反殖反帝、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在發展振興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真誠合作,結下了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兄弟情誼。
中非關系源遠流長,中非合作論壇等框架為中非全方位合作提供了重要平臺,為推進中非關系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如今,“真、實、親、誠”的對非工作方針和正確義利觀使中非合作層次不斷提升,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在去年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中方全面闡述了中國對非關系政策理念,宣布未來3年中國對非合作重大舉措,提出把中非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還宣布中方將同非方重點實施“十大合作計劃”,為中非合作向著更廣更深層次邁進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中非經貿發展迅速。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4年,中非貿易額由100億美元躍升到2200億美元。在中非經貿合作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合作領域和結構也不斷拓寬和優化,工業、金融、旅游、電信、航空、廣電等行業正日益成為中非經貿合作新亮點。在非投資興業的中國企業已超過3000家。
世界銀行發布的權威報告指出,本世紀以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實現強勁有力增長,同該地區與中國的經濟聯系密不可分。
除了人們熟悉的坦贊鐵路,如今在坦桑尼亞,中國的資金技術、管理理念和工藝標準正廣泛融入其發展進程。作為中國技術“走出去”的典型代表,中國通信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ICT(信息通信技術)寬帶骨干網與中國石油技術開發公司承建的天然氣處理廠及管線輸送項目正在打通坦通信和能源兩大通道,為坦桑尼亞實現工業化注入活力。
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呂友清表示,希望有意投資非洲的企業進行投資轉型升級,帶動中國技術和中國標準走入非洲,在發揮示范作用的同時給同質化競爭激烈的小企業創造更多機會。
在坦桑尼亞鄰國肯尼亞,由中國建設的全長約480公里、總造價38億美元的鐵路大動脈已全線鋪通。不遠的將來,現代化的“鐵龍”將穿越東非高原,聯通海港,助力東非地區發展。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