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近日發布《關于做好2017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落實創新創業政策,為大學生創業開辟“綠色通道”;進一步規范就業工作管理,不準以任何方式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不準將畢業證書、學位證書發放與簽約掛鉤,不準以戶檔托管為由勸說畢業生簽訂虛假協議等“四不準”。(12月7日《中國新聞網》)
高校為了“刷就業率”,強迫學生“先簽就業協議,再拿畢業證書,否則不予畢業”,已經成為高校潛規則,不論是媒體,還是研究機構,都曝光過這類不正常的現象。也就是說,教育部下發《通知》,提出“不準高校強迫畢業生簽訂就業協議”等“四不準”,是一條非常有現實針對性的約束性規則。不過,“四不準”規則如何落實非常關鍵。
在“四不準”要求出臺之前,教育部明令禁止將就業協議或證明與畢業證、學位證發放掛鉤,反對“就業率”造假。但是,以“就業協議”換取畢業證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高校“刷就業率”也成了公開的秘密。并催生出不少“簽約代理公司”,專門為畢業生簽訂虛假協議提供服務,高校只管要“就業協議”,不論真假,也不為學生就業提供指導服務。
所以,新的規則要生效發威,必須配套剛性落實機制。首先,完善相關政策規定,讓高校考核、就業率排名、就業協議這三者相互脫鉤,取而代之更科學合理的高校就業管理制度,從制度源頭破解“刷就業率”的問題。其次,聘請第三方對高校就業率實際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嚴肅處理,讓造假者付出代價,倒逼高校在指導就業服務方面下真功夫,幫助大學生就業,才是考核就業率的本意。
就此而言,高校“刷就業率”與制度本身不完善、不與時俱進、沒有堵住漏洞不無關系。然而,長期以來,教育主管部門面對“就業造假”問題,只打雷、不下雨,高校并不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指導幫助畢業生就業,而是投機取巧,欺上瞞下,結果,“就業率”數字好看,畢業生卻飽受委屈。扭轉這種公然大行其道的“就業率造假”問題,僅僅靠“四不準”嚇唬不了誰,換言之,教育出臺“四不準”之后,下一步棋如何走,十分重要。
“四不準”禁令能否落地,是一個執行問題,如何執行落實,不是比誰的措辭嚴厲、誰發狠話、誰講話語氣重,而是靠監督檢查機制,比公開透明度,離開這些談“禁令”效果,不過是自欺欺人,結果,大學生吃虧,公眾也頗有微詞,且損害威信,透支公信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