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11日公布,意見提出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協同推進各項工作。為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工作,落實屬地責任,健全長效機制,我國將在2018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長制。(12月12日《新京報》)
“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長制”首創于無錫,是在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后,該市市委、市政府針對企業違法排污、農業面源污染嚴重等現象,自加壓力的舉措。
時隔9年,中辦、國辦《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出臺,“河長制”從局地逐漸走向全國,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可見其意義非凡。各地黨委和政府一定要加強領導,狠抓落實,明確安排,以“河長制”確保大江大河“長治久清”。
全面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我國復雜水問題、維護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創新。目前,8個省市已全境推行“河長制”,16個省區市部分實行“河長制”。兩年時間,彈指而已,各地須只爭朝夕。
要想讓“河長制”真正發揮出作用,重點要落實在長期治理。一是相關部門要堅持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保護監督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加強社會監督,建立河湖管理保護信息發布平臺,在河湖岸邊豎立河長公示牌,標明河長職責、監督電話等內容,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和保護河湖的良好氛圍;二是要強化考核問責,根據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問題,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將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作為考核的重要參考。
當前的中國,河道治理不可不察,“河長制”正是是一個催生河清水綠的可行制度。“河長制”要重點抓住“長治”這個“牛鼻子”,才能實現水岸常綠、江河常清的美好愿景。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