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樹池如何“吸水”?海綿技術如何實現水凈化?……日前,海綿城市科普基地在三亞市田獨村建成,創新的城市治理理念——海綿技術,將以實體模擬形式搬上地面,為公眾全面了解海綿城市理念、海綿技術內涵提供平臺。
科普基地內,雨水排水管廊、透水路面、生態樹池等10項地下“海綿體”技術以實體模擬形式展現,結合現場解說及展板演示,生態濕地、下凹式綠地、植草溝等海綿化技術原理一目了然。“過濾裝置一共需要7層,包括級配土、中粗砂、陶粒、火山巖、麥飯石、石英石、礫石,每一層都有各自的功能,雨水落到地面經過滯留、深層過濾,最終實現調蓄、回用。”該基地負責人婁城銘介紹。
在海綿建設中,城市街道中的綠化草木已是習以為常的風景,三亞利用幾棵樹甚至十幾棵樹形成大樹池,增加道路排水能力。科普基地內的生態樹池模型,將自然生態與海綿技術巧妙結合的理念展現,為城市道路改造提供模板。“雨水匯集到樹池中,通過水泵抽取可以進行澆灌,實現循環利用。”婁城銘說。
當前,在城市轉型升級變革中,海綿理念逐步滲透至城市規劃之中,“雙修”實踐以來,三亞以自然生態恢復為抓手,大力推行海綿技術,以解決城市治理方面的突出難題,三亞易澇點從2013年的27處,經過城市海綿化改革,已減少至目前的5處,海綿化效果取得階段性進展。海綿城市科普基地建設,為全面普及海綿城市治理理念,深入研究新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促進三亞市民對“雙修”建設的理解與支持,推動三亞城市治理健康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據介紹,該科普基地進一步完善后將對外開放,將創新的城市改革理念傳播發揚。
?
?
相關鏈接:
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19城出現內澇 試點失敗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