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曲昌榮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現場的留影。于永河 攝
樸實的“大曲” 好學的副局長
姓名:曲昌榮
性別:男
出生地:山東東營
終年:39歲
去世原因:病逝
生前職業: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副局長
2016年11月24日,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副局長曲昌榮在工作崗位上突發急病,經23天全力搶救無效,于12月16日6時48分逝世,享年39歲。曲昌榮遺體送別儀式將于12月18日10時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熟悉曲昌榮的人更愛稱呼他為“大曲”。大曲出生于1977年10月,本科畢業于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就讀于鄭州大學新聞系,在學生時代就展現了突出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一直擔任班長。
曲昌榮在2004年進入《人民日報》,同年被派駐河南記者站,先后任記者、采編部主任、采訪部主任。在擔任記者期間,時逢汶川地震,他告別懷孕的妻子,他在四川茂縣、彭州等一線堅守20天,后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
曲昌榮生前擔任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副局長。一位互聯網高管回憶說,大曲非常好學,經常“不恥下問”。即使在中央機構為官,他從未失去淳樸的本質,沒有一點“官氣”。
從小廣播到大舞臺:一生熱愛新聞事業
曲昌榮的父親是鄉里的廣播站站長,也是他的職業啟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電視尚未完全普及。在鄉村,廣播就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媒介。
小時候,曲昌榮夢想著,有朝一日自己的文章能通過這個大喇叭播放給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聽聽。終于,在他三年級的時候,他寫的一篇勸誡人們不要捕殺青蛙的作文在大喇叭中傳到鄉親耳朵里。
這是他在新聞業中留下的第一個印記,給了年幼的他充分的肯定。此后,他一直喜歡讀報并從小學開始嘗試投稿。
曲昌榮的大學同學公冶祥波說,大曲是發自內心地熱愛新聞業。平時大學生喜歡玩,而唯獨他每天堅持聽收音機買報紙,讀報評報。
公冶祥波說,他在學生時代就展現了突出的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一直擔任班長。他在生活中號召力比較強,喜歡交朋友,喜歡分享。和他認識二十年了,不管處于哪個位置,他性格中的這些閃光點一直都在。
大學畢業后,曲昌榮進入大眾報業集團農村大眾報工作。在2001年,他又考入鄭州大學新聞系攻讀碩士學位。上述同學回憶,喜歡分享、喜歡講故事的曲昌榮,在研究生讀書期間還在給本科生的學生上課。
研究所畢業后,曲昌榮在2004年7月進入《人民日報》,同年10月被派駐河南記者站,先后任記者、采編部主任、采訪部主任。在河南的十年間,還擔任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兼職教授、鄭州市政協常委等職務。
在新聞一線上,曲昌榮留下了豐碩的成績:2008年汶川地震,他告別懷孕6個月的妻子,帶著母親的叮囑,第一時間抵達地震災區。他在四川茂縣、彭州等一線堅守20天,后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個人”。此外,他還有10多篇內參和公開報道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批示。
即使日后在中央機關擔任副局級的領導職務,作為一名新聞老兵,他同樣筆耕不輟。
“名字姓曲,性格較直”。這是曲昌榮在自己運營的微信公號“曲解直說”中對自己的形容。“曲解直說”微信公號最后一篇更新是2016年11月22日,此前一直保持著兩、三天更新一次的頻率。
從河南到北京:無架子的副廳級官員
2014年的夏天,曲昌榮從河南來到北京,進入中央網信辦工作。熟悉他的人知道,他為了來北京,放棄了在河南省內一個更高級別的職位。
公冶祥波還記得,他來到北京的時候是夏天,棲身在一個狹小的出租房內。他身邊的一些人對這個選擇并不理解:為何放棄河南省內安穩的仕途,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重新開始?
他的一位好友說,還記得當時他的答案是,想在這樣的平臺上有不一樣的視野。
從媒體到互聯網管理部門,這樣的轉型并不容易。同事們說他學習勤奮,加班到深夜是常態,一年365天也睡不了一個懶覺。
很快,他迅速進入狀態,參與制定出臺“微信十條”“賬號十條”等規范性文件,規范即時通信工作等移動端平臺信息傳播秩序。
不久前國家網信辦出臺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及此前的APP管理規定,也是曲昌榮參與組織出臺的。
一位互聯網公司的高管對記者回憶,曲昌榮非常好學,經常“不恥下問”。他一有機會就和互聯網公司的人“取經”,提出的問題涉及方方面面,比如互聯網的政府關系部門是做什么,各家互聯網公司的架構和管理體系等。
他說,曲昌榮長相樸實,皮膚略黑,有虎牙和酒窩,也愛笑。即使在中央機構為官,他從未失去淳樸的本質,沒有一點“官氣”。
他說,和大曲曾兩次合作籌備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分論壇,大曲不僅沒有架子,和工作人員稱兄道弟,更時時沖在一線,親力親為。在2014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曲昌榮所在的移動網絡管理局主辦的移動互聯網分論壇中請來了孫正義、馬云、馬化騰等大佬。會議廳太小,現場爆滿。
他回憶稱,曲昌榮在現場充當工作服務人員,忙里忙外,飯也顧不上吃。相識幾年來,即使有多次合作,但是他從未請過曲昌榮吃過一次飯。
他說,這就是我認識的人民公仆。
生前奉獻身后捐軀:家人決定捐獻器官
昨天上午,根據其家屬意愿,曲昌榮逝世后進行了人體器官捐獻,為多位患者帶來希望與光明。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的代表在武警總醫院向曲昌榮的家屬頒發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榮譽證書和紀念牌。
曲昌榮的姐姐曲淑青說,在曲昌榮住院期間,他的同事和領導一直陪伴著家屬共渡難關,不放棄任何一次的微小機會。
在醫治無效的情況下捐獻器官,曲昌榮的家人多日前就向醫生表達過這樣的想法:“請跟我們交個底,如果實在無力回天,我們絕不是耍賴的人,不愿意耗費國家的醫療資源。我們會商量做出一些決定,比如捐獻器官。”
曲淑青說,全家反復考慮后強忍悲痛,在沒有醫治希望的前提下,共同決定同意進行器官捐獻。在生命的最后關頭,他肯定也是想幫助別人,把絕望變成希望,讓生命延續生命。
她說,如今他的心還在跳動、眼睛還能看見,如果能以器官捐獻的方式幫助更多的人獲得重生,他的生命就永遠沒有終結。他的生命延續了,同在一片藍天下,就有很多我的弟弟在周圍。
曲昌榮的妻子說,他一定也愿意在生命的最后關頭去幫助別人,也讓更多的家庭不要再遭受我們這樣失去親人的巨大痛苦。
然而曲昌榮的父母年事已高,往往傳統觀念牢固,怎么會接受器官捐獻的建議?
他的一位生前好友說,曲媽媽說,“我疼自己的孩子,天下哪個爹媽不疼孩子!我的兒子留不住了,他生前就愛幫助人,如果他能幫助別人家的孩子好好的活著,我和他都會高興!”
“他能通過這個方式去拯救別人,救一個是一個,”曲昌榮的媽媽說。
曲昌榮的生前好友說,他捐獻了心臟、肝臟、雙腎和一對眼角膜。他的大愛奉獻將幫助4名器官功能衰竭患者重獲新生,至少2名眼疾患者重見光明。
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丹丹
?
?
?
?
相關鏈接:
電影《少年》深圳首映 與公安系統聯手打擊互聯網犯罪
張亞勤:互聯網發展終要回歸技術
海口新增互聯網企業近千家 創業人數超過12000人
海口今年新增互聯網企業近千家 創業人數超過12000人
中國互聯網流行沙畫師 年收入可達十數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