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屆五中全會決定,“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以來,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告別了長達35年的“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的計劃生育政策,但在人們欣喜“二胎”松綁之余,經濟收入、住房條件、子女教育、撫養成本等現實考慮使得“生不起、養不起”的問題在一定程度體現,人口政策的形勢已發生深刻變化。
17日,新華社新媒體中心與山東大學聯合研究,白云山中一滋腎育胎生育力研究中心公益支持并發布了《中國新生育政策對社會經濟影響的報告》。該報告研究認為,新人口政策將在短期內將促進教育培訓市場、婦幼相關食品工業、移動母嬰醫療及護理服務產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中長期內則將緩和中國社會老齡化問題,促使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趨于合理,增加總體購房需求。但新人口政策同時也將面臨性別平等與就業、社會承受力等問題,報告針對新人口政策所面臨的挑戰,提出國家可以在完善生育補貼政策、提供就業保障的同時,大力提升社會生產力和勞動率,化挑戰為機遇。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山東省人口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宋全成認為,中國人口的高速老齡化必將給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保障和社會進步產生巨大的消極影響。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形勢,我國需要實施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同時延遲退休制度。在這個基礎之上,全面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平臺,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
對此,該報告認為,總體來講,要應對我國嚴峻的老齡化趨勢,全面放開二孩生育僅僅只是邁開了第一步。“讓生”與“要生”之間的環節因素才是要長遠考慮的,譬如政府緩解家庭經濟壓力的有效補貼、為社會提供一系列完整的配套措施與政策等,以改變人們的生育觀念,打消生育的種種顧慮。與此同時,在現有勞動力的前提下,如何提升每個個體生產效率,創造更多價值,也要深刻反思。只有繼續穩步推進這些,才能保證政策的有效落實,讓全面放開“二孩”成為一種常態,真正帶來應有的社會效果。
報告建議,國家應完善生育補貼政策、提供就業保障。我國生育津貼的支付方式和支付標準分兩種:其一,在實行生育保險社會統籌的地區,支付標準按本企業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作的標準支付,期限不少于98天;其二,在沒有開展生育保險社會統籌的地區,生育津貼由本企業或者單位支付,標準為女職工生育前的基本工作和物價補貼,期間一般為98天。
但是,由于我國生育保險制度建立較晚,在許多方面存在不足:首先,生育保險立法程度低,相關的法律條文中關于生育保險規定過于籠統,操作性較低,部分內容過時,地區之間、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存在制度障礙;其次,覆蓋范圍窄、城鄉差異、行業差異現象明顯,許多適齡女性并沒有參保;第三,生育保險待遇較低,現有的生育保險制度內容已經不能滿足我國對于生育保險待遇的需求,存在著津貼標準模糊不清、醫療服務標準不確定的問題;最后,生育保險金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生育保險制度在落實中缺乏法律強制力的保障,對于違規企業,沒有相應辦法予以制裁和管理。
而生育保險制度的完善,能夠緩解企業因負擔生育費用不均而導致的市場競爭不公平的矛盾問題,同時還利于維護女性職工的合法權益,促進就業中的性別公平。
?
相關鏈接:
新華社評論員:堅定信心 夯實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