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日益泛濫的電視購物節目,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監管力度,制訂專門的規范;另一方面消費者自身也應該提高警覺性。
不少消費者對于電視熒屏上的購物節目已經不陌生了。這種依托電視媒介對消費者狂轟濫炸的購物節目,令觀眾十分反感。據《證券時報》報道,前幾年曾經泛濫一時的人民幣收藏品,在精心包裝下,以新型理財產品的假面具招搖過市,幾年以后這檔節目已經消失,留存在消費者手里的這種錢幣卻與節目當初宣傳的市場價格完全不符,而消費者卻投訴無門。
人民幣收藏品成為“花紙頭”,有其多重原因,主要在于近幾年的收藏市場產生了過度的逐利傾向,收藏市場推介某種收藏品,其升值空間無限放大,而其文化價值則被人忽視。像人民幣的收藏,我國雖然確有幾套人民幣因退出流通而產生了收藏價值,但畢竟年代相隔不遠,因此即使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間也是有限的,但一些炒手卻生造出所謂“豹子號”“同號鈔”的概念迷惑似懂非懂的消費者,使他們不惜重金投入購買,最終上當受騙。
這種情況的出現,政府監管的缺位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電視購物作為一種廣告,雖然可以按照《廣告法》來進行規范,但從其形式和內容來看,又與一般意義上的廣告有所不同,它對商品作出的長時段宣傳,在一部分消費者中會模糊其廣告的定位,因此需要監管部門針對其情況制訂專門的規范,最起碼應該在《廣告法》中制訂專門條款予以約束。人民幣收藏品,往往因其收藏的特殊性,消費者要在多年后才能發覺其問題,而其時當年炮制不實廣告的機構或許早已銷聲匿跡,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如何維權?
除了政府應當加強監管以外,消費者自身也應該提高警覺性。政府的監管一般只能在事后進行,而其時消費者的損失已經釀成,如果消費者能夠事前就具備高度的警惕性,就可以不上當不受騙,讓炮制不實廣告的機構失去市場。市場經濟的發展在給消費者帶來消費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很多在逐利動機之下謀取不當利益的人和機構,這就需要消費者具備消費自律觀念,不能輕信廣告宣傳,尤其是那種具有很大誘惑性的廣告,往往具有更大的欺騙性。以吹噓得“天花亂墜”的人民幣收藏品來說,如果它真有那么高的升值空間,已經握有這些藏品的機構為什么不會自己收藏,而要把這種巨大收益讓出來呢?只要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不會輕易上當受騙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