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有活力和魅力,但如果到頭來,成就的只是個別“作家富豪”,或者說落入了一種“精英通吃”的窠臼,那活力也會很快喪失。
《何以笙簫默》《花千骨》《盜墓筆記》《錦繡未央》等“IP”影視劇的熱播,讓作為原著作者的網絡寫手一下子變成了“高收入群體”。但媒體的調查顯示,網絡寫手的收入呈現出了嚴重的兩極分化,“高的一個月可達幾十萬元,低者則可能一分錢都拿不到”。
網絡文學“IP”叢生和“網絡作家榜”呈現的“造富神話”,都給人一種網絡文學揚眉吐氣的感覺。但是,在“網絡作家榜”上動輒千萬元級別的收入背后,是絕大多數網絡寫手們宅于蝸居之地,夜以繼日地碼字,卻難以養家糊口的現實。當初網絡文學以反精英化的姿態登場,而今“網絡作家榜”上大神“霸位”,似有重回“精英壟斷”的架勢。
在知識壟斷、信息壟斷和教育壟斷的時代,精英高高在上,主導著話語權,也幾乎壟斷著“寫作權”。但是,在信息多元化的互聯網時代,大眾有各自的旨趣和偏好,也有各自表達的權利和空間。網絡文學“恢復了千千萬萬普通人的閱讀和寫作夢,打破了精英寫作的壟斷狀態,掀起了一個大眾寫作的時代,天生就攜帶反精英壟斷的基因。
如果說傳統文學更像是精英化、個人化寫作,是作者本位,與讀者有一定的距離感,那么網絡文學則更像是大眾化、草根化寫作,是讀者本位,與讀者的距離更近。據說網絡寫手們整天挖空心思琢磨的就是如何寫出那種名叫“爽文”的“爆款”作品,以吸引更多的讀者,幫助人們“殺時間”。這種定位對于傳統作家而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說記錄社會變遷、剖析民族心理、刻畫復雜人性之類。“殺時間”的說法也太不夠高高在上了,但網絡作家們就是這么忘我地為網民服務。
不過,今天的網絡文學日益流露出精英化的端倪。比如,網絡文學作家收入呈倒金字塔狀,最頂層的占據了90%的資源:穩定且數量可觀的粉絲,故事性強的作品,筆名的品牌效應,影視、游戲等改編的紛至沓來……再比如,“推文大V”“老白”在網絡文學評價中可謂一言九鼎。種種跡象表明,網絡文學內部正在進行“精英再造”,甚至是精英秩序的重新固化,從而背離了其“本性”。
網絡文學的勃興是文化繁榮的表征,網絡作家的體面收入也是知識價值的體現。不過,網絡文學的活力和魅力所在,恰恰是其大眾化的本色,如果到頭來,網絡文學成就的只是個別“作家富豪”,或者說落入了一種“精英通吃”的窠臼,似乎也不是什么幸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