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智利蓬塔阿雷納斯12月22日電
新華社記者王攀
走進科考船“海洋六號”的餐廳后,大副管鵬再次向就餐的科考隊員和船員們強調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在近十來天里,這已經成了他每天的“必備功課”。
擺在“海洋六號”餐桌上的垃圾盤也專門貼上了紙條,提醒就餐者務必將紙巾和食物分開放置,以防止處理過程中造成殘留。這艘科考船還要求人們必須把從塑料瓶到破布的所有可回收垃圾挑揀出來單獨放置,以便于最后的環保處理。
“我們是第一次到南極海域執行科考任務,我們也要求自己必須落實最嚴格的環保規定,屆時我們要做到不讓一克垃圾留在南極海域,”曾多次執行大洋科考任務、長期在太平洋海域航行的管鵬說。
21日晚駛抵智利蓬塔阿雷納斯港的“海洋六號”是中國一艘集地質、地震等多項調查功能于一體、配置較為完善的綜合調查船。從12月16日起,這艘科考船正式起航駛向南極海域,執行第33次南極科考任務。
這是“海洋六號”第一次在南極海域執行科考任務,也是中國繼1990年至1991年間由“海洋四號”執行首次大規模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調查后,26年來開展的第二次以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為重點的國家專項南極科考調查。從起航的一刻開始,這艘4000多噸的科考船就將環保列為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加以落實。
“雖然是第一次執行南極科考任務,但我們是有備而來,完全有能力確保在航行與科考過程中,不給南極海域造成任何損害,”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海洋六號”南極科考航次首席科學家何高文說。
南極,素有“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之稱,有其獨特而脆弱的生態系統。1991年通過的《關于環境保護的南極條約議定書》從環境評估、動植物保護、廢物處理與管理、防止海洋污染和南極特別保護區這五個方面,對各國南極科考活動作出了嚴格規定。此外,《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也專門針對南極海域(南緯60度以南海域)作出了嚴格規定,同樣覆蓋了有害物質、污水、油污以及垃圾等多個方面。
由于要求和標準格外嚴格,南極海域的環保工作堪稱壓力巨大。“海洋六號”輪機長耿志愛就用“特殊區域里的特殊區域”來形容。他介紹說,以油污排放為例,在《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中,南極海域是“特殊海域”條款中唯一單獨列出的海域,要求“禁止任何船舶將任何油類或油性混合物排放入海”。“這給船只的油污處理和排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耿志愛說。
為應對艱巨挑戰,“海洋六號”專門購置了垃圾磨碎機和打包機等專用設備,以提高垃圾處理能力;為落實在南極海域“一切垃圾不許下海”的環保規則,科考船還專門添置了20多個專用廚余垃圾儲存桶,大幅提升了全船的垃圾儲存能力。在駛離蓬塔阿雷納斯港前,科考船特意安排代理機構清空了垃圾和污水儲存艙,以確保在南極海域期間“萬無一失”。登陸組制定了南極環保措施,要求隊員隨身攜帶垃圾袋,不留下一片垃圾,不干擾動植物的生長生活,以保持南極荒野的原始狀態。
在完善硬件的同時,科考隊也在“軟件”方面下功夫。全船制定了“空前嚴格”的垃圾分類和污水處理規則,同時要求全船人員盡可能節約用水、減少浪費,以減輕垃圾和污水處理壓力。
“按照相關公約規定,船上的可燃性垃圾,將被送入焚燒爐充分燃燒,爐灰也不能隨意傾倒,而是要和其他不可焚燒的垃圾一起打包封箱,運出南極妥善處理,”管鵬說。科考船上的生活污水則會通過兩臺污水處理器經過過濾、生物降解和消毒,完全達到相關條約要求的排放標準后再通過管道排入大海。
何高文說,對于中國科考船和科考隊員來說,落實公約的環保要求不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種自覺。“除了腳印,不在南極留下任何東西;除了記憶,不帶走任何東西。這是中國人對南極的鄭重承諾。‘海洋六號’也將落實這一承諾,在45天的南極海域科考進程中交出一份滿分答卷。”
?
?
?
相關鏈接:
南極最大冰架出現巨型裂口?寬90米長達113公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