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是我國扶貧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保障。在基層,精準扶貧已經展現出強大效力,收獲了巨大成果。但是,也有地方把精準扶貧理解歪了,落實偏了,搞成了“零碎扶貧”。比如,我在采訪中了解到的兩個“扶貧羊”的故事,就體現了這種傾向,讓人憂心。
為了利用國家產業扶持資金發展養殖,一個小山村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讓4個貧困戶各自將6000元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到另外1家正在搞養殖的貧困戶,5家貧困戶根據養殖效益按股分紅。當問及年底每戶能分多少錢時,牽頭養羊的貧困戶說:“今年市場行情不行,養羊賠錢,不傾家蕩產就不錯了,分紅是不可能的。”由于個體養殖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貧困戶入股非但沒有實現脫貧,還落得個本利無歸的結局。
還有一個故事發生在太行山區。我在當地采訪時碰到一位養羊的老人,他說在政府支持下,自己養了幾十只羊,買小羊羔時每只600元,辛辛苦苦養了一年多后,市場價格下滑,成羊每只才賣到500元。“養了一年‘扶貧羊’,不僅沒脫貧,還更貧困了。”老人無奈地說,臉上的苦笑深深觸動了我。
扶貧資金“打水漂”、扶貧項目難實現脫貧,這樣的事情并不罕見。東家種核桃、西家種大棗,南家養兔子、北家養雞鴨……一些產業扶貧就是讓貧困戶單打獨斗,東一榔頭西一棒子,能否脫貧要看運氣——有的貧困群眾趕上好的市場行情,如愿脫貧;有的貧困群眾則時運不濟,勞而無獲。
為什么一些扶貧項目沒能讓群眾脫貧?我感覺癥狀在于“散”——發展的“小產業”不成規模,在市場上沒有競爭力;癥結則在于對市場缺乏調研,對扶貧措施缺乏整體規劃。比如一些地方的散戶種核桃,老百姓種出來卻很難賣出去,當地又沒有深加工企業,效益很差。
產業扶貧,幫助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手工業等,初衷是好的,但不經認真調研和精心謀劃,就把致富能力薄弱的單個貧困戶推向市場,單打獨斗,效果很可能難如預期。如果把市場比作大海,貧困戶猶如大海里的一葉小舟,任何一個浪頭都有可能導致翻船。
精準扶貧,要求做到“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失之于“散”的扶貧舉措,最多做到了扶持對象精準,后面幾個精準都談不上。精準扶貧,絕不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更不是不要政府的宏觀把控。
考察一些因戶施策效果好的地方,會發現其背后往往有政府的全局規劃、系統部署。比如有的地方“一村一品”搞得好,可能離不開當地政府發展特色農產品的總體布局;有的貧困戶搞小規模養殖脫貧致富了,可能是由于其背靠當地鄉村旅游發展的大環境。由此可以看出,精準扶貧不是孤立的,只有系統謀劃、宏觀布局、微觀著眼,才能真正做到“六個精準”。
實際上,各地在脫貧攻堅中已經有了一些很好的探索,產業扶持舉措既有針對性,又有規模效應。
立足于太行山淶水、易縣、淶源等地的旅游資源,河北僅用8個月時間,就打造出覆蓋面積達6600平方公里的京西百渡休閑度假區,200多公里的風景大道,串起野三坡、清西陵、易水湖、狼牙山、白石山等風景名勝,今年國慶節黃金周吸引了130多萬游客。
在這個休閑度假區,河北新上旅游項目87個,重點打造旅游專業村41個,帶動淶水、易縣、淶源3個縣建檔立卡貧困戶3260戶6949人參與。這些參與的貧困群眾具體干什么,又因戶施策進行了精準設計。根據每個貧困戶的人力情況、勞動技能、地理區位等,幫助他們或從事接待服務,或從事餐飲經營,或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如此精準扶貧,讓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干勁大增。
背靠大樹好乘涼。這一舉措更好地貫徹了精準扶貧的精神,不僅帶動人數多,而且收益相對穩定,脫貧效果更好。
思維格局決定扶貧成效。一些零打碎敲的舉措,貌似扶貧干部在“精準”扶貧,實際上是重過程輕結果,是懶政思維在作怪。因戶施策要求我們不僅要緊盯一家一戶的特點和需求,還應放眼全局,綜合分析地域資源稟賦和貧困戶致貧原因,微觀宏觀相結合,打組合拳綜合施策。
作為實現全面脫貧的領路人,黨政領導干部不能簡單地給貧困群眾選擇個產業,提供點扶持資金,然后往市場上“一推了之”,讓他們成為隨波逐流的“小舟”,而必須加強謀劃,讓貧困群眾能夠發展合作經濟、參股龍頭企業、借勢優勢產業,“借船出海”或“造船出海”。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劈波斬浪,如期實現穩定脫貧目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