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著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自12月16日以來,全國出現大范圍持續重度空氣污染,其中,達到嚴重污染的城市共24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19個,占總數的79%。全國8個城市出現AQI小時值“爆表”情況,均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安陽、邯鄲“爆表”超過20小時,石家莊“爆表”超10小時。雖然受冷空氣過程影響,12月22日全省自北向南擴散條件逐步好轉,氣象條件有利于空氣污染物稀釋、擴散,河北省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22日18時解除了區域紅色(Ⅰ級)應急響應狀態。但人們對今年首次拉響相關城市紅色警報,且持續時間之長仍心有余悸。
“千里霧籠,萬里塵飄”,“霧里看路,霾中探街”……朋友圈里曬的霧霾照片,QQ群里傳的霧霾段子,很多人沒了以往調侃的幽默,只是盼著“風姑娘”早點來,雪能早點到,把這濃得化不開的霧霾早點趕走。
霧霾拉低了人們的幸福感,公眾對藍天的渴望比任何時候都強烈。但幾十年發展的代價,非“一日之寒”,解決起來也非“一日之功”。面對霧霾,有的人產生麻木心態,既然惡化是一個過程,那治理絕不是指日可待的事,那就像治“慢性病”慢慢來吧。也有人抱著“看客”心態,認為治理霧霾是政府的事,和自己無關。也有人寄望“治霾必須立竿見影”的思維,不僅不切實際,也會形成一種非理性的輿論壓力,使承受壓力的政府部門用急躁和運動式的手段去治霾,比如有的地方冬天還在灑水,致使路上結冰,不僅浪費水資源還給出行帶來不便。
霧霾近幾年集中爆發,并非因為這幾年污染比以前嚴重了、防治比以前松了,相反,治污手段比以前嚴厲多了。今年10月京津冀地區的空氣質量比上一年同期相比要好轉很多;環保部空氣質量榜最后十名的變化,凸顯一些城市擺脫空氣質量墊底的努力。更為重要的是,今年河北刮起的環保風暴督查范圍之廣,既有小作坊,又有大國企;既有臭水河,又有污泥坑;既有流域,又有區域。督察力度之大,下沉深入,邊督邊改,嚴查嚴處,既有取締、拘留,又有約談、問責。不講條件、不講理由、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河北省治標和治本一起抓、預防和整治一起上,為盡快實現天藍、山綠、水清,一場摧枯拉朽的攻堅戰已在河北打響。在理念上也在制度上把生態責任挺在了經濟發展政績的前面,這一切,都構成了霧霾治理的制度保證,也成為公眾保持治霾信心的堅實基礎。
霧霾鎖城,麻木心態要不得,看客心態和急躁心態更要不得。環境既是公共產品,也是必需品,政府、社會、企業、個人都應該成為治理環境的主體,都應該在各自可即范圍內肩負起公共責任。如果我們把治霾任務都推給政府,指責監管不到位、企業沒良心,而自己卻還做著“添霧加霾”的事,心里踏實嗎?雖然個人開車,對霧霾到底能有多少“貢獻”很難量化;減少開車,對治理霧霾的作用,也不可能立竿見影。但不可忽視的是,人人持以積極的心態和行動,對于政府部門和那些污染排放大戶,也會是一種道德壓力,市民個人的私車都停了,公車還能開嗎?工廠的煙囪還能排放嗎?
霧霾之下,既然同呼吸,何不共努力。雖然治霾任務長期而艱巨,但只要我們眾志成城就不愁趕不走霧霾。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少開車、少開空調、少用矮層電梯、多采用步行或自行車、少燃放煙花爆竹、不在戶外燒烤……這一點一滴匯聚在一起,就可能形成吹散霧霾的強大合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著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完善監督和懲處機制,以最嚴格的環保執法,輔以最廣泛的公眾參與,就會不斷匯聚抗霾合力,讓霧霾走開讓藍天常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