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團廣東省委發布的《廣東省青少年社會教育發展藍皮書》指出,青少年社會教育存在供需失衡、兩極分化等問題。
藍皮書調研項目組組長、廣東省青年職業學院教授林楠表示,藍皮書是對廣東青少年社會教育生態的一次摸底,“希望研究結果可以為黨政部門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為家長選擇校外教育場所提供參考、為民辦社會教育機構制定未來發展戰略提供信息”。
八成中小學生至少選擇一門培訓課程
藍皮書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K12(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記者注)學生至少選擇一門培訓課程;一半以上的學生每周接受兩小時以上的培訓。在投入方面,家長可謂是不遺余力:珠三角地區60%的家庭每年在青少年社會教育中投入超過5000元,其中35%的家庭投入1萬元以上,有近10%的家庭年投入達兩萬元以上。
記者從某教育機構的招生網站上查詢獲悉,初中的寒假升學輔導課程收費標準為單科800元~1500元,而培優班、精英班的學費更高。
“上培訓班對于一些孩子提高成績還是有幫助的。”廣州市番禺區大石中學教師郭婧告訴記者,“但成績進步的前提是學生自身有學習的渴望,而不是家長強迫或者名師效應。”華南師范大學教授楊寧指出,“望子成龍本無可厚非,但過分偏重知識和學業,只會增添孩子的負擔,并不利于健康成長成才。”
青少年宮優質學位供不應求
在火熱的社會教育市場背后,折射出的是公辦機構學位少、民辦機構學費高的現實矛盾。
公辦青少年社會教育機構由政府出資建設,學費較為便宜,但所提供的學位數量無法滿足家庭需求。如廣州市第二少年宮,2015年第二學期新生預報名共帶來5400個學位,但卻收到了12095個孩子共59096條申請,中簽率僅為55%。相比之下,廣東省擁有各類民辦培訓機構超過1萬家,但學費相比于青少年宮高了不少。
不僅學位供不應求,廣東省青少年社會教育行業的發展還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121個(區)縣中,僅有67個建有青少年宮,覆蓋率僅為55.4%。在廣州市,每個區都建有青少年宮,而在韶關南雄、梅州五華等粵東西北地區,卻出現縣區青少年宮有編制無實體的尷尬狀況;而在肇慶、河源、汕尾、湛江等地,至今沒有市級青少年宮。珠三角聚集了一批知名培訓機構,但粵西北地區卻師資力量薄弱。
信息不對稱引發“亂收費”
藍皮書調研組發現,家長、學生、社會教育機構三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
由于缺乏獲取社會教育機構基本信息的渠道,家長往往只能以成績提高幅度作為導向,通過被培訓機構包裝與夸大后的商業廣告進行了解。絕大部分機構也未將學生在機構中的學習情況反饋給家長,雙方溝通渠道不暢。
在調研中,95.76%的家長表示會關注孩子在社會教育機構中的學習情況,但僅有4.85%的家長表示能夠通過“機構反饋”的方式獲取信息。
與此同時,行業缺乏嚴格的準入門檻,行業教師資格也無法認定。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還隱藏著難以計數的家庭作坊式培訓機構,它們完全在監管視線之外,“亂收費”狀況普遍存在。
據悉,藍皮書調研組于2015年10月~2016年9月間走訪廣東省11個地市的33家青少年宮和民辦青少年社會教育機構,在珠三角、粵東西北抽取10個地市、不同學段的學生家庭共發放5000份問卷,并結合訪談展開調研。
?
相關鏈接:
北京東城2017年將增10幼兒園1500學位海口教育今年交出優秀答卷
全市中小學新增逾6000學位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