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以藥養醫不可能走“回頭路”,醫院因此而來的虧損,也該通過配套改革并進實現“找補”。
2016年初至今,僅長沙市區的20所公立醫院就拖欠了藥品配送企業藥款超100億元。今年5月和9月,湖南省商務廳兩次向湖南省醫改辦發函,請其協調解決公立醫院拖欠藥品流通企業配送藥品貨款一事,但事情始終未妥善解決。而日前,其中一份公文函截圖流出,湖南省商務廳有關人士證實了其真實性。
據報道,這些醫院之所以欠醫藥配送企業這么多錢,還“一致”拖欠,是因為它們實施藥品零加成政策后,本來需要財政撥付的10%藥品加成減少收入并沒有兌現等,導致醫院難以負擔要將負擔轉給藥品流通企業,流通企業不愿也無能力負擔,所以僵持至今。
該事件易讓人想起前幾天《經濟參考報》報道的情形:推進醫藥分開、破除以藥補醫本是本輪醫改重要舉措之一,不過近日多家大型醫院被曝出因醫改取消公立醫院藥品加成等原因陷入虧損。
這兩種現象不完全是一回事,但內在邏輯卻有著耦合性,也共同坐實了公立醫院實施“藥品零加成”政策的“危機”——此輪醫藥改革實施公立醫院醫藥零加成后,由于相關政策落實不到位或配套措施不足等,致使許多公立醫院減少的原藥品加成收入等,無法得到有效補足。正因如此,有學界業界將2016年稱為中國公立醫院虧損元年。
一方面,作為我國新一輪醫改的重頭戲,“藥品零加成”被賦予了深化醫改的意義;另一方面,卻是其剛實施不久,就出現了所謂“巨虧”的局面,還有大型醫院通過延遲對醫藥配送企業的回款時間,來彌補資金缺口。這或讓很多人對該制度在執行層面的可持續性陡增陰影。
事實上,除了取消藥品加成外,醫保控費、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納入醫保、財政補貼不到位等,均是導致某些大型公立醫院收入減少、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但藥品零加成的政策已經上馬,短時間內不可能再走“回頭路”。而要想扭轉諸如醫保控費等導致的醫院虧損,顯然還需實現財政、醫保、醫療控費等方面改革的協同推進,建立公立醫院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將其切實落實。
與此同時要看到,一取消藥品加成,一些醫院就虧損,也就說明了一些公立醫院并沒有在新一輪醫藥改革中找準自身定位,實施積極有效的節支開源等改革工作,依然陷入“以藥養醫”泥潭中難以自拔。而按照國家政策,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收入需要財政負擔一部分,提高醫療收費彌補一部分,還要醫院自我加強管理、增收節支一部分來補缺。
這也需要激發和優化醫院的經營體制,摒棄拼命蓋大樓、買設備等盲目擴張之弊,像美國醫院那樣走精益轉型的路線;也順應“互聯網+”的趨勢,讓醫療服務更符合智慧醫療的發展趨勢。還有醫療事業編的有序退出,也讓醫生、醫療服務更多地與市場對接。
醫藥零加成后部分公立醫院虧損,乃至由此欠巨額藥品款,成因復雜。要破解醫院巨額藥品欠款問題,固然需要有關部門發函催討,通過直接款項籌措給付以盡早解決。但更重要的,是醫療和輔助制度改革的并進,將醫院營收路徑依賴從“以藥養醫”,拉回合理結構,避免醫院將藥品零加成成本轉嫁給患者或藥品配送企業。鞠實(價格鑒證師)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