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龔德才教授研究團隊近期在河南賈湖兩處墓葬的人體遺骸腹部土壤樣品中,檢測到蠶絲蛋白殘留物,根據遺址中發現的編織工具和骨針分析,8500年前當地居民可能已經有意識地使用蠶絲纖維制作絲綢。
此舉將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提前了近4000年,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公共圖書館》)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據了解,古代紡織技術是科研人員研究人類生產文明史的重要內容。印度學者通過顯微形態對比的方法,提出了印度在4000年前已經開始使用蠶絲。奧地利學者通過分析古埃及木乃伊卷發中的蠶絲纖維,推斷距今3000年前的古埃及已經開始使用蠶絲。在我國山西夏縣仰韶文化遺址中,曾發現約4000年前的繭殼,河南滎陽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出土4500年前的絲麻織物殘片。
在中國古老傳說中,中原地區的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開始了利用蠶絲制作絲綢的歷史。據介紹,中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長期致力于絲綢文物的研究和保護,他們在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蠶絲蛋白殘留物,將中國絲綢出現的考古學證據提前了近4000年,證實了中國是首個發明和利用蠶絲的國家。
?
?
相關鏈接:
質檢總局:網售蠶絲被不合格 涉及天貓京東1號店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