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惠君
與教育周刊結緣已有兩年,回顧與教育周刊的相遇與相惜,不禁感嘆這個緣分實在太美好。
2014年11月18日,應教育周刊的邀約,我在教育周刊發了第一篇文章《孩子在,不遠游》,那是一則心理輔導手記,在同事和朋友圈中反響不錯。從此,教育周刊時常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活動簡訊、心理輔導手記見報。
2015年初,教育周刊開設了班主任心理輔導手記專欄,分享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和學生教育中運用心理輔導技術的故事,引導班主任利用心理學營造班級文化,關注學生心理健康。這個欄目讓學校和老師知道,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心理老師專利,所有的老師都可以有所作為。而世上最有力量的三個字,就是“我愿意!”當班主任愿意走進學生心靈、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時,方能促成師生美好的遇見,建立起溫暖信任的師生關系,建構充滿動力的班級與課堂。
2016年6月28日,筆者主持撰寫的心理健康教育欄目之惠君信箱第一期《當焦慮媽遇上叛逆女》新鮮出爐,當時被眾多家長朋友轉載分享。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惠君信箱已刊出了12期,話題涉及親子互動所需要的各種心理輔導技能。期間收到不少家長的來信來電,聆聽到不同家庭親子互動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清晰可見孩子的心理問題,其根源主要是親子關系問題,家長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加強。欄目的初衷,是在回應家教困惑的同時,提醒家長去審視自己的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自覺學習心理健康輔導知識技能,關注親子關系的建立,為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盡一分心力。
兩年的親密接觸,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教育周刊的平臺走出鮮有人知的困境,逐漸走進平常百姓家,引起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這一切都緣起于那份美好的相遇。
?
?
?
相關鏈接:
美國《時代周刊》評出2016年度十佳小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