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代快報》報道,12月25日下午,南京市民熊女士在新街口管家橋附近撿到一個皮包,里面的錢夾里有近萬元現金。熊女士執(zhí)著地冒雨等了近兩個小時,最后實在等不到人才報警求助,警方很快找到了失主。令人感慨的是,熊女士本人在今年下半年剛被人騙了約40萬元,此案目前還在偵辦中。
好人好事見得多了,但像熊女士這樣“有故事”的好人,更讓人覺得敬佩。自己剛剛被騙走巨款,撿到大筆現金還執(zhí)著等待失主,這股精神值得點贊。尤其是熊女士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自己一直為這件事不痛快,但不是自己的錢不能拿,更不能讓別人替我承擔這種痛苦”。用網絡流行的話來說,就是“三觀正”、有原則,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線。
眼下,社會上極個別人對于還要不要做一個好人,產生了懷疑。典型的例子是,父母教育孩子“別人的閑事少管”,認為“老實人吃虧”。的確,做一個好人需要嚴格的道德自律,也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抵御很多誘惑,但做一個好人歸根結底只是一種內心的道德選擇,跟自己處于哪種境地、遭遇了什么并不直接相關。有了這份內心的堅守,才能保持社會正氣,才能讓人不管在哪種情形下,都能以不變的道德標準來要求自己。
要讓好人精神更深入地傳播開去,不僅要鼓勵這份內心的堅守,更要讓社會看到“好人好報”并不只是一種傳說,讓“老實人吃虧”等說法不攻自破。在很多地方,對好人好事給予一定物質或者精神上的獎勵,還在積分入戶等方面優(yōu)先考慮,就體現了這種價值取向。正如很多網友跟帖評論所說,對于這位拾金不昧的熊女士,最好的嘉獎也許就是警方盡快為其追回被騙走的40萬元,讓“好人好報”發(fā)揮現實的感召力。
這一“特殊”的拾金不昧案例,之所以引來大批網友點贊,只因為它指向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一個好人并沒有那么復雜,也用不著“看情況”“講條件”,而更多是出于一種已經習慣成自然的道德自律。無論哪個時代,都需要這份內心的堅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