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月1日文章,原題:中國古代哲學幫你樂于“少做少為”,而且更幸福 很多人的新年計劃都強調行動至上,不論是減肥、尋找真愛或者移居新城市。不過,我的首選是靜而不動。這得多謝中國的“無為”思想。
“無為”最初源自《道德經》:“為無為,則無不治”。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強而為之,應該樂于少做少為,一旦行動,則發乎自然、充滿能量,最終得償所愿。《道德經》提倡通過觀察自然培養“無為”之心。天空并非總是雷雨交加,鳥兒也并非始終展翅翱翔。“靜”幫我們必要時能“動”。莊子說:“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無為也是具有戰略指導影響力的《孫子兵法》里面重要的原則。
英語里沒有和“無為”準確對應的詞匯。哲學家阿倫·瓦茲認為,“無為”是學會幸福生活的核心理念,但美國人很難理解。在以“行動”為導向的文化里,“無為”聽起來很傻。有誰靠不勞而獲賺到百萬美元?
我曾經內心里同樣抗拒“無為”。耐心雖然是一種美德,卻不適合我。不過,近幾年我開始意識到,忙碌、勤奮的人生態度似乎并未給我帶來什么。“無為”告訴我們的是,當我們不再乘風破浪,并學會等待和靜觀之時,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外部力量,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匆忙行動,每一步都可能是錯誤,因為促使我們做決定的不是理性,而是情感和自我。
現在我知道,我和所有生物一樣能力有限。而“無為”讓我們蓄勢待發。“無為”并非放棄,亦非懶惰,而是自我保護。這是一項重要技巧。(作者埃夫拉特·利夫尼,傳文譯)
?
?
?
相關鏈接:
為科學決策服務 海口54項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結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