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時節本不該說些讓人不開心的話題,不過,有的問題不說清楚,它們總會年復一年地出現。網絡謠言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的最后一天,微信安全中心發布2016年朋友圈十大謠言。它們分別是:兒童守護站類謠言、“微信公開課pro版”鏈接會盜號、“SB250”系列謠言、收文件有毒類謠言、偷賣兒童類謠言、食物相克類謠言、兒童用藥類謠言、抵制日本電影《貞子》3D在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上映、朋友圈流傳“急救貼心提示”、名人“被去世”類謠言。其中,有7條為失實報道,2條涉及科學常識,還有1條與生命健康有關,像食物相克類謠言還是反復出現的。
人們常說,謠言止于智者,但是為什么謠言總是屢禁不止且反復出現?問題恐怕是多方面的。
傳統農業社會也有謠言,不過這些謠言多是家長里短,很容易分辨。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信息爆炸造成的認知鴻溝越發明顯,分辨謠言往往需要公眾具備很多科學常識和社會知識,沒有相關信息獲取渠道的網友很難分辨其中真假。而且,這些謠言利用公眾對拐賣兒童、電信安全和健康安全特別關注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網友只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來對待。
此外,盡管諸如“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可構成誹謗罪”、“微信十條”等懲罰和監管措施已經出臺好幾年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多法律制度或規則并沒有得到很好落實,對于謠言的制止與對謠言發布者的處罰,并沒有及時跟進。而微信朋友圈謠言的即時性與流動性,也加大了相關部門監管的難度。
在新媒體時代,要想讓謠言止于智者,需要網友完成自我啟蒙,學會辨別信息的真偽。對于生活中自己不知道的食物,多問幾個為什么。如今的信息獲取渠道十分便捷,關鍵是要保持對新鮮事物的認知興趣。
這種知識普及更需要政府主導。調查顯示,在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位居第一,占比高達45%。那么,食藥監總局為何不聯合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力量加強對食品安全熱點的輿情監測,通過科學權威的解釋,及時回應熱點關切呢?
對于微博、微信的運營媒體,技術監管難度大并不能成為其當“甩手掌柜”的借口。既然微博、微信預知了其中可能存在安全風險,在沒有足夠能力防范其蔓延之前,相關部門在批準其市場準入時是否應該有所考量、有所限制?
網絡謠言監管的實際執行部門是各地的網信部門,但問題是這些專業性或事實性很強的謠言,單靠網信部門的監管力量往往是不夠的。與拐賣兒童有關的公安部門和民政部門,與食物安全、用藥安全有關的食品衛生監管部門,有沒有專門的技術平臺或者部門負責相關謠言的監控呢?
當下,中國微信注冊人數已超過9億,網民總數也超過7億。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事關超過一半的中國人的切身利益,而這也是相關監管部門應該盡快答好的答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