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白沙黎族自治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藝師吳桂英在下鄉扶貧路上心臟病突發,因搶救無效去世。吳桂英走后,她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精神感染了白沙各級干部和群眾。在緬懷這名黎族女干部的同時,大家也接過了她手中的扶貧接力棒,繼續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
據記者了解,吳桂英生前隨單位駐點幫扶白沙邦溪鎮大米村,該村計劃于2016年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其中吳桂英負責幫扶的大米村委會石皮村貧困戶韋亞突已經69歲,脫貧難度較大。自去年10月以來,吳桂英隨單位就近駐扎,負責填寫扶貧手冊、宣傳扶貧政策,落實危房改造、醫療保障、教育補貼、產業扶貧等工作,并與貧困戶建立了深厚感情。
吳桂英去世后,大米村村民也自發組織了緬懷活動,于1月6日第15期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播出前,為這位可敬的干部集體默哀。村“兩委”干部及駐村第一書記也主動分擔了吳桂英的工作,繼續推進扶貧工作。
“吳桂英走了,但她的精神還在。”白沙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符進宏說,最好的緬懷,就是完成吳桂英留下的工作,實現幫助貧困戶脫貧的目標。而韋亞突一家已經在吳桂英的幫助下,通過加入養豬、養鵝等專業合作社,加之外出務工等方式,于2016年底實現了脫貧。全村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也將在合作社分紅后順利脫貧。
據悉,白沙縣委縣政府已號召全縣干部向吳桂英學習,繼續深入一線開展扶貧工作。
-海南日報記者劉笑非特約記者王偉
吳桂英走了。2016年12月31日,這個51歲的白沙黎族自治縣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黎族女干部,倒在了扶貧的路上,沒能看到幫扶戶的新家封頂。
她是個很普通的干部,普通到工作了幾十年,都沒有留下一張像樣的照片;普通到工作了幾十年,還住在略顯破敗的老房子里。
她是個很負責的干部,日常細致而繁雜的工作,她都能做得一絲不茍;為了貧困戶期許的新生活,她可以放棄與兩年未見的兒子多呆一會兒的機會。
這個普通的干部走了,卻帶不走人們對她的思念。
極度負責的扶貧干部
“檢查組對你的幫扶成效很滿意,努力總會得到肯定!”去年12月31日中午11時,當白沙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符進宏告訴吳桂英這個好消息時,他想不到這竟成了一句訣別。
坐在白沙邦溪鎮大米村委會的辦公室里,吳桂英緊繃了數月的神經終于得到了一絲放松,但緊接著的是一陣胸悶和心慌。
一旁的大米村駐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王亮發現了端倪,拉起臉色蠟黃的吳桂英就往鎮衛生院趕。但他們依然無法跑贏死神。
那天中午,69歲的大米村委會石皮村貧困戶韋亞突正在衛生院就診,他看到了一個個熟悉的面孔魚貫而入,唯獨不見那個每天都來自己家里噓寒問暖的吳桂英。
“為什么當時不告訴我,我還能見阿英最后一面!”面對告訴他噩耗的符進宏,韋亞突無法平復情緒。他不敢相信,那個像女兒一樣的吳桂英,就這么走了。
“沒有阿英,哪有新生活的希望?”韋亞突說,自己沒什么文化,家里的扶貧手冊、醫療保障、教育補貼,都是當初吳桂英一個字一個字給他講解、填寫的。
就在吳桂英去世的前一天,韋亞突收到了她自掏腰包送來的棉被、大米、食用油和400元慰問金,激動的老人拉著吳桂英在家門口留下一張合影。
是吳桂英發自內心的關懷,讓韋亞突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就算不識字,他也搶著在脫貧致富電視夜校里回答問題。
韋亞突家的新房馬上就要封頂了,那是在臺風“莎莉嘉”肆虐之后,連夜趕來的吳桂英主動幫他申請危房補貼后才開工的。“我們就要住上新房了,阿英你能看到嗎?”韋亞突多想拉著吳桂英,在新房的門前再合一次影。
貧苦家庭的堅強女性
就連韋亞突老人自己都想不到,幫助他蓋起新房的阿英,自己還住在破舊的老房子里。
白沙牙叉鎮牙叉中路17-15號的一幢二層宿舍,是吳桂英的家。這棟修建于1980年代的房子,早已在風雨的侵蝕下顯得有些破敗。
樓梯的轉角爬滿了青苔,廚房殘舊的瓦頂透著幾束光,隨意搭起的木板墻上,貼著滿滿一墻的獎狀。
在吳桂英的大哥吳堅厚印象中,這個最小的妹妹一直是個能吃苦、有干勁的堅強女性。“父母走得都早,阿英高中畢業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吳堅厚說,從糖廠到農校,再到農技中心,即使工資不高,每逢過節她都會給家人帶些禮物。
“三個多月來,她都沒怎么休息,村民都把阿英當成了自家人。”大米村黨支部書記羊志龍說,好幾次他都勸吳桂英休息,但她總是說,村民的生計還沒著落,她怎么忍心停下呢?
“媽媽有點累了。”在吳桂英和大兒子莊圣宏的最后一通電話里,語氣雖有疲憊,但仍堅持著回到貧困戶家里,站好2016年的最后一班崗。
吳桂英的小兒子莊圣達還記得,進入大學前媽媽的囑咐:“家里條件雖然不好,但你要記住,學校里還有很多比我們更困難的人,你要去幫助他們。”
莊圣達也的確遵照著媽媽的要求,將原本可以申請的助學金名額讓給同學,即便此時家中還欠著十幾萬元的外債。
沒能完成的生活理想
在澄邁縣老城鎮大場村,吳桂英的丈夫莊康坐在老房子里,手里的煙一根接著一根;“我欠阿英太多了。”
1980年代,同在木棉糖廠工作的莊康與吳桂英結為夫妻,日子雖清苦卻也有滋有味。1998年,莊康下崗,一家人的生活馬上拮據起來。“但阿英總是說,凡事有她呢。”回憶起妻子的話語,莊康愈發內疚。
當莊康外出打工,吳桂英就在家拉扯著兩個兒子長大,對此她從未抱怨。她唯一遺憾的,是不能常常陪在兒子身邊。
在四川工作的大兒子莊圣宏,年底剛帶著媳婦女兒回到海口,本想陪著母親歡度新年,如今卻愿望成空。
“我勸媽媽,兩年沒見了,多呆一會兒吧,但她說放心不下貧困戶。”莊圣宏說,當吳桂英趕回海口與家人團聚時,已經是去年12月30日晚上11時。
匆匆與兒子兒媳見過一面,兩年多來的寒暄還沒說上幾句,第二天一大早,吳桂英又坐上了最早一班回白沙的大巴車,即便此時應是她的假期。
“在她心里,幫助貧困戶脫貧是最神圣的工作。”符進宏說,曾不止一次聽吳桂英說起貧困戶的生活,那語氣,就像是在關心著家人的生活。
吳桂英就這么走了,沒有留下什么豪言壯語,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她留下的只有一個理想——她想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她想去幫助更多人過上好日子。
而這其中,她卻惟獨沒有想過并不富裕的自己。
短評
斯人已逝留香如桂
-饒思銳
一腔熱情來,兩手空空去,惟留香如桂;全力謀致富,盡心幫脫貧,但愿魂長英。
吳桂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基層扶貧干部,但在扶貧工作中卻巾幗不讓須眉。她對扶貧工作的忘我投入,對貧困戶的赤誠情懷,對使命擔當的竭盡所能,都讓我們無比動容,這種真情為民的扶貧實踐值得我們由衷贊賞,更值得我們廣大黨員干部學習和效仿。
“媽媽有點累了”,堅強掩飾下的疲憊,她不曾對人言說,更無絲毫埋怨;兩年未見的兒子回家,她卻堅持不請假,“放心不下貧困戶”,簡單的話語卻是內心的真情寫照,即便放假在家,她也放不下手頭的工作;“沒有阿英,哪有新生活的希望?”貧困戶的至高評價比一切贊美都更加動聽,要得到這樣的評價又需要付出何等的努力?
斯人已去,干群同悲。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振奮精神,接過吳桂英手中的扶貧接力棒,完成她未竟的事業;我們更要學習她始終把工作、責任放在第一位,竭誠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真心、真情,學習她公而忘私、甘于奉獻的高尚精神,并把她的偉大精神弘揚傳承下去,把她的偉大事業繼續發揚光大。
?
相關鏈接:
瓊山精準扶貧講實效:因地制宜 產業引導 整村推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