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證實,在教材中要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精神,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
就此,《北京青年報》評論,這不只是概念上的修正,更是對歷史的尊重,“告訴后人,為抗擊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人們,無論犧牲在八年全國性抗戰期間,還是在此前的局部自發抗戰中拋頭顱、灑熱血,國家都不會忘記他們,人民更會世代銘記”。
但今天的廣大國人畢竟沒有經歷過那段歲月,對這一改變感觸更深的想必還是經歷過那些艱苦抗爭的抗戰老兵。
然而,從1931年至今,八十多年的歲月足以帶走許多人的記憶和生命。正如在新近興起、擁有大批年輕用戶的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網,在許多充滿愛國主義情懷的視頻中總會有一條彈幕出現頻率很高——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但除了感嘆、唏噓之外,其實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
例如,提起抗日戰爭,不少人總會把目光投向淞滬會戰、百團大戰等知名戰役。實際上,當時在八閩大地的福建,也有不少子弟兵為了保家衛國走上戰場,但他們的現狀卻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2015年,中國石油福建銷售公司發起了“溫暖抗戰老兵”公益活動,歷時100天,輾轉15000里,采訪了福建當時在世的100多位抗戰老兵。年輕的志愿者們與老兵結成對子,逢年過節前往慰問,出現困難前往幫扶,在他們眼中,這是年輕一代向老兵的致敬。
除了在生活上給予幫助,志愿者們還留下了他們的影像,錄下他們的聲音,查閱相關資料,為每位老兵整理了一篇口述,并出版了國內第一本《抗戰老兵口述》,這是他們的故事第一次被印成白紙黑字。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就在這短短的時間里,被走訪的108位老兵中就已經有31人離世,其中一位過世老兵的家屬把志愿者的手記打印出來張掛在靈堂里,因為老兵們非常渴望社會的認同。
由于鐵路被日軍破壞,1920年出生的陳舔霖曾經從福州步行48天到湖南報考軍校。幾十年過去了,“戰友們都死光了。軍校一萬多同學,也都死了……現在就剩我一個”,老人說。
從黃埔軍校畢業、參加過衢州機場戰斗的老兵陳榕說:“我們老兵不怕死,就怕被遺忘、被誤解。”另一位曾參加中國遠征軍、參加滇西大反攻的老兵黃堂華則說:“你們年青人啊,一定要記住我們的過去。”
“70多年前,他們為民族獨立拋頭顱、灑熱血;70周年,他們走上榮耀的舞臺,接受人民的敬禮;但這些抗戰老兵的現狀,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國石油福建公司黨群處長陳上元說,正是在這樣的現狀驅使下,他和他的團隊發起了“溫暖抗戰老兵”公益行動。
相信這樣的公益活動也會啟發很多人:關心、幫扶、銘記、致敬,除了把“八年抗戰”改成“十四年抗戰”,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中國西藏網文/蘇文彥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
?
?
相關鏈接:
抗戰史從八年變十四年 還原不該忘記的歷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