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對棗樹的特殊情感,花五松等5位農民近3年來一直奔走在為古棗樹討公道的路上。 記者 余嘉熙 攝
記者 余嘉熙 通訊員 韓青
和棗樹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花五松今年64歲了。
這位河南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的農民沒有想到,自己會作為第一位證人,見證中國第一起古樹名木公益訴訟的庭審,為養育救活過無數鄉鄰的古棗樹發聲。
2016年12月9日,由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發會)提起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在河南鄭州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
5名被告分別是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村民委員會、新鄭市薛店鎮人民政府、新鄭市教育體育局、新鄭市林業局以及新鄭市旅游和文物局。
事情源于2014年1月16日,在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因工程占地需要,薛店鎮政府工作人員和花莊村支書帶著四五十人和7臺小挖掘機,讓花莊村的1876棵樹齡百年以上的古棗樹一夜之間“搬家”,無一存活。
中國綠發會要求被告恢復被毀林木,賠償損失,追回遺失的古棗樹,公開道歉,并在原址建立展示園作為警示。
“樹木全部死亡”
因擔心錯過開庭,當天凌晨4點多,花五松和其他村民,便在夜色中出發了。
這場官司,他們已經期盼了將近3年。而庭審持續了整整1天,法官沒有當庭宣判。
當天的庭審現場有兩大爭論焦點:一是政府此舉是毀樹還是“移栽”,二是這些古棗樹是否應被保護。
“無論是采伐還是所謂的移栽,相關方都應該辦理相應的手續。”中國綠發會認為,花莊村村委會及新鄭市薛店鎮政府與采伐施工隊等,未依法辦理和取得采伐手續,選擇夜晚偷伐,且被采伐的古棗樹數量極大。
花五松和其他幾位花莊村村民在開庭當天分別出庭作證,講述當晚的毀樹經過,并證實了鎮上和村里用挖掘機等工具,采用破壞性、毀滅性的方式挖掘古棗樹。
薛店鎮政府則堅稱,他們不是毀樹,是“移栽”,移栽地點位于“中華古棗樹遺址保護公園”內,主要是為了保護。薛店鎮政府工作人員此前對媒體表示,他們是與河南境藝綠化工程有限公司簽訂的棗樹移栽協議。
“古棗樹被人為大量移植,移植后成活率非常低,這是棗農都知道的常識。”作為新鄭紅棗管理協會的農技師,花五松說,即便是移栽,也需要有科學的操作規范和一系列管護措施。然而,鎮上聘請的這家公司根本不管古棗樹的死活,被伐掉的棗樹全部橫七豎八地堆放在“保護園”內,最后是媒體曝光一個多月后才陸續栽上,“導致樹木全部死亡”。
事實上,2010年9月,新鄭市政府曾“對位于新鄭市薛店鎮花莊村1023畝古棗樹實施文物級保護”,并設立保護牌。在該保護區內,100年以上的古棗樹共17660株,其中樹齡500年以上需要一級保護的古棗樹就有691株。
按照《鄭州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實行一級保護,樹齡300年以上的古樹實行二級保護,其余的古樹實行三級保護。擅自砍伐、移植古樹的,責令改正,并處以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古樹名木損傷或死亡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但新鄭市旅游和文物局卻稱,對該片棗樹林保護牌的設立沒有參與,也不知情。
“打贏又怎么著”
“靈寶蘋果潼關梨,新鄭大棗甜似蜜。”新鄭曾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紅棗之鄉”,紅棗種植可上溯到8000年以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全市曾有30萬農民靠棗樹為生。
新鄭是沙土土質,有“上有搖錢樹,下有聚寶盆”一說。其中,“搖錢樹”指的就是棗樹,“聚寶盆”指的則是花生。花銀海是花五松的四哥,已經64歲。在他的記憶里,以前鬧饑荒,他們背著百十斤的大棗搭煤車南下駐馬店、信陽、漢口等地,將棗子換成糧食帶回來,全家人才得以活命,“這些棗樹比爹娘還親,饑荒時爹娘都不一定能救命,但這些棗樹能”。
正是這種出于對棗樹的特殊情感,花五松、花銀海等村民近3年來一直奔走在為古棗樹討公道的路上。
“砍樹前沒人通知,沒人商量,突然就推倒了。”花五松說,因為這些古棗樹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村里一棵樹還給了500元的補償。但他還是心疼這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古棗樹,“500多年了,上面還有保護牌,說沒有就沒有了”。
通過申請信息公開,花五松等人得知薛店鎮政府和花莊村村委會并沒有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隨后又確認了薛店鎮政府從未向新鄭國土資源局申請相關工程的建設用地。
2015年10月13日,新鄭市國土局對薛店鎮第三社區幼兒園下達了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但在調查過程中,當事人不聽勸阻,依舊強行施工。2015年11月16日,新鄭市國土局又下達了國土資源違法行為抄告通知書。但直至本案開庭,施工仍未停止。
于是,花五松等5人提起民事訴訟,把薛店鎮政府告上了法庭,但被法院駁回,理由是5位村民不能完全代表兩個村民組的全體村民成員行使權利。
沒辦法,他們只能分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確認鎮政府破壞原告承包土地行政行為違法”。2016年6月25日,鄭州惠濟區法院下發判決書,支持了這一訴求。
“村干部直接和我們說,你們現在打贏了,打贏又怎么著?”村民張文治說,兩年多時間過去了,被砍伐后的土地上建起了一所幼兒園,而“花莊完全小學”正在建設中。
“救更多古棗樹的命”
村民們的努力和堅持,以及河南當地媒體的持續報道,讓新鄭古棗樹的命運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文物保護志愿者彭保紅的聯絡下,中國綠發會從2016年開始介入并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同時在新鄭設立了“中華古棗樹保護地”。中國綠發會的訴訟請求包括恢復被毀林地的林木、植被,被告共同賠償人文及自然環境損失,判令被告追回古棗樹(樹干)及其制品,在國家級媒體上向公眾賠禮道歉等7項請求。
截至發稿時,法院的判決還未下發。即使此次訴訟原告贏了,古棗樹的命運也早已不容樂觀。據媒體報道,新鄭境內150年樹齡以上的古棗樹共有7.6萬余株。但彭保紅走訪之后判斷,新鄭現在剩下的古棗樹可能不足一半了,航空港區更是所剩無幾。數量銳減的主要原因,一是棗樹工藝品熱銷,村民出售棗木;二是政府占地,對原有的棗樹保護不力。
這幾年,新鄭古棗樹被毀的事件更是屢被曝光。2012年,孟莊鎮后宋村數百棵古棗樹被航空港區鄭港辦事處雇的人連夜鏟毀,回應稱是為了擴增道路綠化帶;2015年,孟莊鎮栗元史村村支書史某在沒有辦理任何手續的情況下,在古棗樹保護區內采伐200棵古棗樹,建起了占地15畝的冷庫。
新鄭市政府也曾出臺措施,加大古棗樹的保護力度。2015年,“中華古棗樹遺址公園”在薛店鎮揭牌成立。該公園規劃面積達42平方公里,總投資3億元,預計在5年內移栽古棗樹1萬余棵,打造成生態健全、景觀優美的鄉村生態旅游景點。
巧合的是,這個公園,就是花莊村古棗樹“移栽”過去的地點。如今,它真的成為了“遺址”。這片地里,還高聳著椿樹和楊樹,低矮的棗樹很難獲得充足的陽光。村民逐排數了數,栽種起來的古棗樹已枯萎兩年,總數也不足千棵。
庭審過后,花五松正在手寫一封信寄給新鄭市政府,“棗樹養育了無數代新鄭人,能救災,能救命,誰毀掉棗樹,誰就是歷史的罪人”。
在他看來,最為迫切的,就是搞清楚新鄭市還有多少棵古棗樹幸存,“只有這樣,才能救更多古棗樹的命!”
?
相關鏈接:
平泉為數萬株古樹名木建“名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