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重要的是,提供一張看得懂的病歷,既是道德期許,也是制度要求
一張2016年12月13日的會診記錄單,因為字跡工整清晰,被網友稱為“病歷界的一股清流”。這張走紅網絡的會診記錄單,是新疆中醫醫院呼吸一科醫生馬紅霞手寫的。馬紅霞醫生稱,因為工作忙碌一直都沒注意到自己“紅了”,也沒覺得自己字寫得好,就是比較工整,“將病歷寫工整是相互尊重,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1月12日澎湃新聞網)。
這張病歷被網友稱為“病歷界的一股清流”,一點也不過分。當你看慣了一些醫生所寫的病歷,正如人們回憶的看病經歷,見過的各種字體,狂如“天書”,有些甚至稱得上是“鬼畫符”,根本沒法看懂。看看這份病歷,會有著完全不同的感受。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病歷開始與“天書”掛起鉤來。至于為何這樣,一般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醫生太忙。想想現實中,一些醫生一天要看幾十個病人,連去衛生間都要一路小跑,似乎沒有多少時間慢慢寫字;第二種解釋是利益考慮。在醫藥一體化的機制下,醫生擔心患者會拿著病歷到外面藥房買藥,這才故意寫出“天書”;第三種解釋是免于麻煩,面對許多患者“打破沙鍋問到底”,倒不如把病歷寫潦草一點,患者看不懂自然也問不出,這是一種“源頭防控”。
或許追問原因不是最關鍵的,關鍵之處在于,這種現象的存在,完全不具有合理性。正如馬紅霞醫生所講,“將病例寫工整是相互尊重,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又如人們所提醒的,萬一藥房看錯了“天書”拿錯了藥,到時怎么辦?又如何進行責任認定?對于患者追問,固然有些麻煩,可站在醫者仁心角度,這也是看病的必要程序。僅僅回答一下患者追問,就能一解患者“心病”,完全值得去做。而且,現在強調醫藥分開,靠藥吃飯的日子總有一天會成為過去時。
更為重要的是,提供一張看得懂的病歷,既是道德自覺,也是制度要求。衛生部門制定的《病歷書寫基本規范》明確要求,病歷要“文字工整,字跡清晰”;《處方管理辦法》也強調,處方書寫必須“字跡清楚,不得涂改”。對照這樣的要求,這份字跡清晰的病歷,本應當是常態風景,沒有走紅的理由。其成為“網紅病歷”,不僅說明有些醫生對于病歷規范的意義并不理解,而且說明有關制度并沒有落實到位。這也提醒有關方面,不能“以文件落實文件”,更不能讓文件束之高閣,而是應該推動制度真正落實。
事實上,無論醫生愿不愿意,“天書”病歷終將成為歷史。現在,隨著技術的進步,很多醫院都在推廣電子病歷,對于醫生來說,連字都不用寫了,又哪里有機會寫“天書”。可是,“天書”病歷對應的落后思維,卻很難隨著技術進步而一去不復返。所有醫生都不妨想想,一份普通的病歷,僅僅因為字跡清晰,就被網友譽為“病歷界的一股清流”,反映著怎樣的民意?再想想現實中醫患關系經受的挑戰,有多少矛盾是不必要的,又有多少和諧是完全可以達到的?
對于醫生來說,提供一份規范病歷,非不能也,實不愿也,關鍵就在于馬紅霞醫生所講的尊重,只要醫生真正把患者放在心中,自然可以提供一份規范病歷。換句話說,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不妨從工整病歷做起。
是醫療服務的尷尬
這樣一份僅符合作業規范的病歷,受到廣大網友的追捧,還被稱為“病歷界的一股清流”,應當說是極其不正常的現象,更是一種醫療服務的尷尬,凸顯的是大眾降低了對醫生職業的要求和期許。要解決這個問題,讓更多的醫生書寫字跡工整病歷、處方,不能只是依靠榜樣力量的引導,關鍵還是要靠制度的倒逼。對于違反規定書寫“天書病歷”“天書處方”的醫生,必須嚴肅處理,不能輕松放過。另一方面,大力推動電子病歷系統建設,只要是有條件的醫療機構,不妨都使用電子病歷,嚴禁醫生手寫病歷、處方。
山東 何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