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戈壁城市甘肅敦煌迎來一場鮮見的“透雪”,周邊貧瘠荒涼的大漠戈壁變得銀裝素裹,沙雪交融的驚艷美景令大批網友表示向往。敦煌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靳尚寶雖已記不清這是即將過去的丙申年第幾次降水,但他堅信這與“綠洲保衛戰”不無關系。
去年以來,素有中國“旱極”之稱的敦煌降水次數較常年明顯偏多。在不少敦煌民眾的印象里,過去一年,以往“降水貴如油”的敦煌不僅風沙次數減少,頻繁的降水還使不毛之地的戈壁灘變成了綠色,遠眺猶如綠油油的草原。
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的敦煌,境內多沙漠和戈壁,綠洲面積僅占土地總面積的4.5%。當地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發量2505毫米,被中科院科研機構監測為“中國最干旱的地方之一”。
上世紀50年代起,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敦煌地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草場退化、濕地萎縮、土地沙化等自然危害逐年加劇,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人類文化遺產莫高窟和自然景觀月牙泉亦受到嚴重威脅。
近年來,一波又一波的防沙治沙浪潮在當地掀起,同時推行的還有“三禁止”(禁止開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政策,以及節水和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等生態治理舉措。
常年奔忙于風沙線上的靳尚寶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隨著封灘育林、重點風沙口綜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等一系列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近年敦煌風沙減少、雨水增多,荒漠化趨勢有所緩解,外圍天然林被亂砍濫挖的現象也沒有了。
外圍建生態屏障,內部建農田林網,敦煌綠洲因地制宜實施“以水定農業”、“以水定生產”。靳尚寶透露,大規模生態治理并未影響農民增收。葡萄、大棗、李廣杏等經濟林產業規模逐年擴大,去年年產值已達9.8億元(人民幣,下同),這意味著敦煌10萬農民中,平均每人增收近1萬元。
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敦煌生態治理的重點,尤其是長期受風沙侵擾的莫高窟面臨的生態隱患引人關注。中新社記者近日看到,從莫高窟窟頂到鳴沙山約1.2公里之間,目前已形成了防沙網、礫石壓沙、植物固沙林帶、麥草方格,以及緊鄰沙源區植物林共六個防護帶。
經過20多年的探索和治理,莫高窟不僅擺脫了長期窟頂“下沙”的困境,進入窟區的積沙量也減少了九成以上。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技工邱飛告訴記者,通過因地制宜的多種措施,對流沙“該擋的擋,該疏的疏”,“清理積沙”不再是眼下常態化的工作。
“剛來的時候感覺這里比較荒涼,滿眼到處都是沙子,只有少量的低矮草木。”在莫高窟窟頂的沙漠里駐守了15年的邱飛,對于眼前的任何變化都如數家珍。他說,夏天的時候,這里已有了可以乘涼的樹木和逐年增多的鳥類,日趨改善的環境讓他不再感到“寂寞”。(完)
?
?
相關鏈接:
甘肅敦煌現“超大圓月” 與大漠雪景相映成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